让合作成为师生共赢的跳板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王辉波 尹承香
[导读] 最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特别是拜读了《建设一所新学校》这本书
        最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特别是拜读了《建设一所新学校》这本书,更是感受颇多。《建设一所新学校》介绍的学校是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直到从2006年7月才改名为潍坊广文中学,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国办初级中学。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该校始终把“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把“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在学生中倡导“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师中倡导“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在师生间倡导“互尊互爱,共同成长”;在干部中倡导“甘为人梯,赢得信任,成就他人”。作者赵桂霞是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校长,在这部书中,赵校长谈到了许多治校成功经验,特别是谈到合作对于老师和学生的重要作用,使我感触颇深。结合我们正在开展的一些工作,分教师和学生合作两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合作是提高整体质量的有效保证
        在《建设一所新学校》《要什么就评什么》一文中,赵校长在提到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时,为推动教研组、作业组形成合力,增加教研组和作业组捆绑评价的内容,形成了老师们主动推动课堂改革、关注教学过程的新局面;在班管理上采用的是班主任捆绑式评价制度,即安排工作时,相邻两个班用一套任课教师,一个班是成熟班主任,一个班是新班主任,对两个班级采取捆绑评价。这一方案给学校班级管理带来了明显改变,成熟班主任经常到另一个班级里巡视,不断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而且两个班级一起召开家长会。新班主任不断向伙伴班主任请教班级问题的处理方法。一个班有两个班主任,一个班主任带两个班,捆绑评价推动着教师走向真正的合作。
        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合作这种无形的力量。庆幸的是,我们也有类似的做法,而且也见到了和广文中学一样的效果。如在教师量化中,有一项是“备课组集体加分”项,依据本学科本学期的表现,给予这个团队40——100分不等的奖励分。现在我校共有29个备课组,或4人或2人,都是一个集中作战的团队。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或任务,期初制订,期末考核,落实在量化方案上,及时兑现。对于团队的表彰公开、公平,老师们心服口服,干劲十足,把个人目标上升为团队意志,定位高了,干劲自然就更足了。


        二、学生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手段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在本书《高效课堂需要小组合作最优化》一文中,赵校长详细阐释了广文中学在小组合作中的具体优化做法。
        一是组合最优化。即4人为一小组,这样既可以合作成为8人小组,又可以细化分解成2人小组 ,对于文科检查背诵适用于2人组,理科问题探讨则需要8人小组,灵活机动,效果明显。二是分工最优化。即教师在优化分组的情况下进行明确的小组分工,通过分工优化达到“不让一个孩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目标,保证了全员参与。三是规则最优化。即通过小组规则和制度建设,如职务轮换制、学习规范制、优秀小组评价制以及小组文化建设等。四是评价最优化。也就是把评价落实到小组这一集体上,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小到作业收交,大到学业测试评价,都从整体上来对小组进行评价。
        近两年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上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反思我们的工作,虽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的不少问题,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我们刚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小组时执行的是8人小组制,在接触合学教育之后也改成了4人小组制,通过这一改变,老师们普遍反应在小组操作上更加灵活,参与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下一步还要让老师们能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小组气氛,尽可能的提高合作效率。在优化小组分工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通过随堂听课也发现在小组合作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同学比较积极,部分学生不积极现象,这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来改变,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规则、评价优化来落实。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探索规则和评价的优化,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我们自己的小组合作制度,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做到评价的最优化,通过小组“捆绑”评价,让小组成员意识到,学生个体的荣耀不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集体的,学生个体的成败也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要让学生认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学习与发展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小组的事情,只有这样,整个小组才能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当今教育教学提倡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学习赵明霞老师的《建设一所新学校》使我对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我们当以此为起点,在合作之路上努力探索,让全校师生在合作交流中取得共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