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技能教育“师徒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 刘哲明
[导读] 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师徒制”逐渐成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一种重要举措,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几年来,国务院就培养高级技工人提出更明确的目标,要求各大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决定。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方面有必要和企业建立起双边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推进,培养既具备扎实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新时代工匠。
关键词:职业技能;教育;师徒制
        引言:师徒制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由来已久,其并不是现代教育体系所特有的一项新概念。客观来说,师徒制职业技能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促使院校和企业方面建立起合作对接关系,还能保障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高度一致,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完美衔接。因此,职业院校方面必须要抓住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遇,利用现代师徒制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打造适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徒制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一、构建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国现阶段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说,绝大多数专业教学中都有师徒制的影子。但整体来说,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师徒制教学在精度和针对性方面还存在欠缺。所以,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首先,职业院校方面既可以直接选择在合作企业的在职员工中选取生源,也可以在招生的同时帮助学生和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同步开展招生和招工工作。如此一来,院校方面的招生录取制度,就能够和企业的用工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其次,新型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两重身份。由此,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应该遵循双向选择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签订多方协议,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能够受到法律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院校充当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所以在签订协议的时期就必须对学徒在岗培训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以及权益保障进行明确规划,确保企业、院校乃至学徒方面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再次,为有针对性提高现代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效率,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企业方面和院校方面应该就人才培养规划达成共识,而不是由企业或院校方面一锤定音。毕竟,师徒制人才培养是直接培养人员的就业技能,其直接涉及到的是院校需要什么样的实习,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课程,需要校企双方自然的高度融合。最后,院校方面必须始终秉持创新理念,将课程设置和急需求融会贯通,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专业课程创新开发,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大助力。
        二、合理规划企业课程体系
        在采用师徒制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院校方面必须为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职业院校方面应该就自身课程开设情况确定企业需求调查方向,并以企业的人才缺口为基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确定技能人才培养主题任务,并最终建立起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效的过程,院校方面必须做到对每学期课程开设时间、每学期学生实习时间、教师资源配备心中有数,确保所有涉及到的人员都能够履行各自权利和义务,为学徒打造最佳优质的学习和实习环境,避免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和工作岗位及时对接。如此一来,在院校和企业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汲取经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企业方面也能够在人才的成长阶段就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避免出现招工不对口的现象问题。其次,院校方面在设置职业技能教育师徒制度的过程中,既要认识到职业院校课程和传统课程的差异,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岗位的发展前景,不违背课程设计原则。具体来说,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侧重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所以“师傅”应该不遗余力的帮助学生把握每一个锻炼职业能力的机会,将其细化至一节课的设计、一个知识点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在反复的实践练习中不断开拓,对未来将要就职的职业岗位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除此以外,随着互联网教学时代的来临,海量的教学资源为广大职业院校师生提供更多选择。

由此,在践行师徒制教学原则的过程中,院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对新型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加速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大量企业实战资源,甚至可以考虑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三、强化教学管理
        在职业院校开设师徒制,需要相关专业教师妥善安排好学生授课和企业顶岗之间的时间,最好采取灵活的轮换制度。一般情况下,由于一项技能学习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的铺垫和经验的累积,所以至少要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一个学期,才能去企业顶岗。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效率,企业方面应该为体验职业生涯的学生提供初级的岗位,侧重锻炼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确保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并适应企业的基本需求,掌握到从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浓厚的学习和实践热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客观规划。当经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再回到学校就基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以不竭的动力来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而后,院校和企业方面可以在第四学期继续组织学生顶岗学习,并担任更高一级的岗位。长此以往,在企业和学校的反复磨合中,学生不仅能够激发自身学习斗志,明确自身奋斗方向,更能够发展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忠诚度,可谓是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共赢的一种局面。除此以外,为进一步加强师徒制的应用效率,职业院校方面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借鉴,在日常教学中开发设计部分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管理的模拟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可以是师傅,所以双方务必对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双重改革。
        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职业技能教育中师徒制模式的开展意味着传统意义下的评价考核机制不再适用。无论是考核学生还是评价老师,职业院校方面都应该结合教育改革的进程作出改善。首先,职业院校方面可以依据企业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情况、顶岗实习情况做出考评,以企业评价的方式来考核课程成效。其次,师徒制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已经由单一的职业教师转变为教师、师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的组合,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务必要遵循多元化的特征。也就是要求职业院校方面的教师既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训,也需要加强和企业方面的沟通交流,结合企业要求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事宜,还需要认准自己的准企业人员身份,切身参与到学生的教学管理中。所以,整体来说,师徒制背景下的评价考核机制应该是由院校方面、企业方面、教师乃至学生共同制定的,务必要确保师生评价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是推动产学研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职业院校方面必须重视和企业的合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营造浓厚的氛围,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玲.基于现代师徒制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J].艺术教育,2019(12):261-263.
        [2]程显娟.以高职院校现代师徒制育人模式推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150.
        [3]邢一飞. 企业新入职技术型员工师徒制适应性介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4]顾宇峰.职业院校“技能师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5(24):241.
       
       
作者简介:刘哲明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