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刘锦霞
[导读] 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
        【摘 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高校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链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让大学生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捍卫国家尊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担当。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和预防,而是塑造灵魂的重大工程。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定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才能正真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堡垒,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在高度重视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尤其重要。
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现状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正真的文化自信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学生对“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了解甚少。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没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通过对大学生平时阅读的课外书籍和网络浏览内容调查发现,只有15%左右的学生对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感兴趣,有将近70%左右的学生更热衷于于浏览娱乐新闻;50%的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或由来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歌星、网红热衷追捧,而对古代著名思想家更无崇拜可言。近一二十年,国外已经掀起了研究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而国内,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搁置一边,甚至被认为是过时的老古董。从调查各种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和学习热情,更多的学生把对物质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对心灵品质的修炼,对“文化自信”只停留在口号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
(二)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不够,缺少相关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顺应时代潮流,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不够重视。高校对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教育也是侧重专业素质。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也只是占了其中的一个章节,很多老师因学生对此专题内容不感兴趣为由,缺少深度的挖掘和讲解。有些高校似乎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开展了课程思政,强调把人文素质教育植入专业课堂教学环节,但是最终这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很难真正的落实教育目的。阅读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方法之一。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阅读的引导也重视不够,经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书籍阅读量低。在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著作阅读的调查中,只有少数学生有阅读过语文教材之外的几篇,大部分《大学》、《论语》和《孟子》的学习内容也只是限于中学教材所学,很少有人通篇全读。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和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因此带来的弊端愈来愈显现,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负面因素。这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衔接是十分不利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链接路径
(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独具灿烂的中华文明。

诸子百家等思想经典聚河成海,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宝库和资源,一代代中国人以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自豪与自信发挥了强大的创造力。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成果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长期欺凌,国人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甚至形成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扭曲人格。当前西方提出“文化全球化”的思潮对我国全面渗透汹涌而至,弥漫到高等院校,使部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被污染、精神防线被冲垮。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大学生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尚品格,教育他们做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的时代青年。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的冲击,能够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辨别反思,抵御文化腐蚀,能够以民族精神凝聚力量,坚守防线,识大体顾大局。大学生只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团结奋进、砥砺前行,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深沉的力量,才能坚定民族自信之魂,切实筑牢意识形态防火墙。
(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捍卫国家尊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首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一个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的大学生是无法形成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代表的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和骨气涵养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抵抗列强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舍生取义,前赴后继。这种高尚民族气节所铸就的民族之魂,是提高大学生民族自尊心的思想基础,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以国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担当,主动维护国家安全,自觉捍卫国家尊严。这对促进民族复兴、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
        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部分大学生因修身不严,导致内心畸变、私欲蒙蔽而禁不住诱惑和鼓动,最终出现思想蜕变,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高校在做好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要求大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摆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充分体现中华文化中“仁爱、中庸、谦和、真诚”的高尚人生观,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先贤的思想精华,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器,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格道德修养的精神支柱。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转化为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正确处理好天理与人欲、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仰、远大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