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帮扶建议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杨岚
[导读] 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度过绝大部分时光的主要场所
        摘要: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度过绝大部分时光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教育和守护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应建立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并时常关注,可以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孩子的双手装扮他们自己的“家”,使他们感到虽然远离父母却还有家的感觉。应适时开展家访活动,准确把握每个留守儿童的状态变化。本文基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帮扶建议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帮扶建议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渐渐出现富裕,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寻求更好发展机会,大批农村劳动力走出自己的家乡去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多数家庭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这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及其因“留守”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首先,家庭有效监管的缺失,代理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给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父母外出务工后,孩子的监护权一般都交给了祖父母辈或亲戚朋友代理。年迈的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是文盲,由于和孙辈的生活年代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不同,既没有教育孩子的精力,也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不受冻。而亲戚朋友对孩子的监管教育也是顾虑重重: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孩子往往会打电话向其父母告状,孩子父母听了一定心疼,会对亲戚朋友产生误解,给后续监管造成严重阻碍。其次,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出现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是怎样进行的呢?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孩子的父母要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或者是一个月或几个月联系一次,也有的是半年以上才联系一次。而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也主要集中于学习成绩、身体状况、生活费用,并嘱咐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等等。很少问及孩子的心理、思想情况,也很少提及孩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关爱是间断的且周期太长,关爱的内容也很难适应情感需求及心理发展,父母不能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及思想状况。父母关爱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可提醒学生自觉进行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本身就会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学生做学习相关的事情。如每天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巩固复习等。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生物钟、条件反射就不会发出提醒,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相对滞后。第二,可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是受习惯直接支配的,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的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有条不紊,不仅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也会达到较好的学习质量。

第三,可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受情感和需要支配,它是无法察觉的,但是支配着人的行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把学习当作自身的一个乐趣,愿意并乐于学习,同时调动自身的一切潜能为学习服务,这就是潜意识支配。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关键,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养成,与教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教师有必要在业余时间内加强学习,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摒弃应试教育思想。实事求是的说,应试教育的弊端如今已经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知,但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很难在一时之间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整体局势,而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农村学生的分数普遍无法与城市相比,所以完全可以以农村为试点,率先开展教学改革,变应试教育为创新式教学,更改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与学生的客观差异,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以分数为唯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创设多种不同的评价指标,如进步幅度、学习认真程度等等,当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得到创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自然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政府方面
        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使农村学校能有更多的资金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次是应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改善福利政策,以促进社会公平。如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的诸多限制,让农民也能够享受附着于城乡二元结构上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样,农村儿童就可以随父母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改变留守状态;最后,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可以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就近务工或是返乡创业,从而保持农村儿童家庭的完整性,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
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络,让家长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找到一个学习的理由。与此同时,为了持续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家长利用通信设备与孩子共同完成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先与学生的父母进行细致的沟通,让家长在空闲时间内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对家长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自己需要和学生讲的内容,之后,可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留守儿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趋势,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结束语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都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刘慧.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及帮扶措施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5):120-123.
[2]杨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8.
[3]何晓龙.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29):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