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学中如何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林钦
[导读] 审美意识简单来讲是一种审美价值观,是审美的判断与评价。
        摘要:审美意识简单来讲是一种审美价值观,是审美的判断与评价。幼儿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引导幼儿挖掘平凡世界的美好瞬间,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捕捉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使幼儿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审美意识、幼儿、美术欣赏

        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艺术展示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艺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而具体地了解到我们的过去,憧憬着我们的未来。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目标之一,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兴趣、对绘画工具的认识、感受美的体验以及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幼儿每一次的美术教学活动,都是一次美术审美提升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中,如何建立与培养初步的审美意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美术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注重美术欣赏教学赏析  
        1.体验名画赏析的魅力。
        世界各地的名画是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欣赏名画、感悟名画背后作家的故事与人生对幼儿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外国名画,诸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似笑未笑地背后隐含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维苏威火山爆发》路易斯 埃克托尔 勒鲁的作品,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火山爆发的瞬间;《向日葵》梵高的作品,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不长,而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国名画,诸如《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作品,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描绘了北宋时期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虾》齐白石的作品,齐白石是虾的狂热粉丝,爱吃虾、养虾、画虾,在画虾的背后也有一段有趣的经历等等......奥地利绘画巨子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道:美育离不开欣赏“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堂富有底蕴的美术欣赏课程,不仅带领幼儿走进艺术时代的作者,感受作者背后不为人知的心酸经历以及对美术的热爱,还可以从中体验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2.感受幼儿作品的魅力。
        幼儿的作品拥有一份独特的语言,即幼儿绘画语言。作为幼师,无可否认的是,幼儿的绘画水平与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同步向前。它不同于成人的绘画,要求一定的绘画技巧、表达手法刻画、情感表达。幼儿的绘画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采用抽象的线条与跳脱的颜色去刻画物体实质性地内在美。因此,幼师在看待幼儿作品时,不能采取批判性地眼光去看待幼儿绘画的不足,而是用积极乐观的语言去放大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优点,给予幼儿信心。在感受幼儿作品时,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抓住幼儿大胆创作、用色的鲜明特点,放小幼儿结构、比例等的不足。通过对比同伴之间的绘画作品,增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感受与想法,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幼儿绘画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点。幼儿在对比中,发现了美丑的区别与不同的表现形式,领会了新的绘画方式,从而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
        3.欣赏幼儿绘本作品的魅力。
        绘本又称图画书,它是由一些精简的语言与饱满的色彩语言组成的故事书。一本优秀的绘本作品,通常可以带给幼儿一场视觉般的享受,在体会故事曲折的同时,留下哲学性的感悟与思考,感受不同颜色碰撞带来的视觉冲击,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师可以组织“亲子阅读故事日”“绘本赏析日”等活动,从绘本的故事、语言、人物、色彩中慢慢引入绘本的魅力,于细水长流中渗透幼儿的心灵,逐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二.注重美术教学课堂的引导与学习
        1.涂鸦艺术,感受线条之美。
        美术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线条艺术。

由最为简单的线条组成一幅动人的画作,在精心刻画的背后是画家不断与自我作斗争、突破创作局限性的过程。一幅画作,最为反映一个人的鲜明特点。乐观开朗的人,他笔下的线条是奔放、大胆的;温柔腼腆的人,他笔下的线条是温和、细腻的。而这些鲜明的特性,在幼儿这一群体中尤为显著。对于初入绘画艺术的幼儿而言,涂鸦是第一步,它不需要多么绚丽的色彩,多么繁琐的绘画步骤,只需要跟随心走,去表达属于自己的艺术。很多时候,在成人眼中近乎杂乱的线条,都是幼儿逐步控制自我意识与笔力的过程。作为幼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涂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接纳的绘画环境,用积极的心态赞扬幼儿的进步以及学会如何欣赏幼儿的涂鸦语言。
        2.混合艺术,感受色彩之美。
        绘画的工具是丰富多彩的,市面上常见的有:油画棒、水彩笔、色铅笔、油性水彩、马克笔等等。生活中也不缺乏许多绘画材料,石头、树枝、树叶、沙子、贝壳等都可以用作美术教学工具。一堂优秀的美术教学课堂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铅笔、色彩笔的选择,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张固定的白色卡纸上。它应该是随性、自由而蕴含一定章法的。在色彩课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油画棒与水粉的结合,感受水彩分离的魅力;在黑白装饰画中,融入油性水彩笔,同样也造成了视觉的冲击;在拼贴画中,不再局限于平面的作画工具,而是用粘、拼的手法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一副好的幼儿作品是怎样的呢?它应该融入每一位幼师的教育机智,它同样要求每一位幼师去大胆的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去创作富有童趣、色彩饱满与视觉冲击的幼儿艺术。色彩三原色只有三种,但色彩艺术一定是无限的。幼儿的审美能力是空白的,但幼师用它的奇思妙想去充盈与丰富幼儿的内在。
        3.创作艺术,感受想象之美。
        主题画一直是幼儿绘画教学中的重点,它要求幼儿开拓思维能力,去创作假想式的绘画。它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幼儿思维进步的体现,也是幼儿审美能力进步的体现。主题画通常包括:个人主题画(长大后的你)、家人主题画(你印象中的爸爸、妈妈)、未来世界主题画(未来的飞机、房子)、风景主题画(美丽的日出)、动物主题画(森林聚会)等。幼师在指导主题画时,可以展开幼儿的联想,用想象、夸张的语言去描述画面,帮助幼儿感受、摸索艺术的想象之美。主题画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创作欲望、思维创新、还可以提升幼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收获不一样的见解。
       
        总之,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它不会一夜间的让你成长为绘画天才,也不会让你获得短暂的收益。它是潜伏者,在每一次的绘画教学中,埋下深深地种子,日复一日的浇灌,终将转为苍天大树。幼儿的审美教育,不是将幼儿禁锢在固有的局限中,要求幼儿记住审美的概念与范围;而是去挖掘幼儿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中美的一面,去体验生活的每一瞬间。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不存在,它是未被发掘,而幼师是开启幼儿审美能力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郭亦勤、王麒主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7;Ⅲ.艺术教育-幼儿师范学校-教材 Ⅳ.J
        【2】魏海燕、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J].林区教学 2009(06)
        【3】任晓文;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中国期刊网;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4期
        【4】李雪娇;浅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行知部落;中国论文网 政治论文
        本文是2018年度广西自治区“大创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名称:丫丫简艺堂  项目编号:201813524011
        作者简介:林钦,性别:女,籍贯:福建莆田,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职称:2017级本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