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相当于是从启蒙阶段到算数分析,然后到奥数。小学数学学的好不好,可以说影响了学生后面阶段的学习。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对于日后的学习道路必定有着不少帮助。学会思考也是作为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必备基础技能。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集创新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于一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敏捷性与灵活性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使数学问题变得直观、简单。这样,将能有效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性思维、抽象思维还相对较弱,通过数学思维的运用,学生的思维会逐步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以逻辑、抽象为主的思维形式。这对于学生的思维结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也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夯实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强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现状
(一)注重知识掌握,忽略能力培养
虽然我国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全面普及,但是应试仍然是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升迁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学重难点被教师放在了第一位,同时,在学生各科繁忙的课业任务下,教师也并未留给学生去自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二)设计缺乏引导
日常教学中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课时安排、重难点知识讲解。这样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刚开始就直入主题或给出问题,却很少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再进行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学生一旦遇到一些题型的变式就不知道怎么解决。如果学生能形成举一反三的问题思维模式,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相应地减少。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将事物发展规律反过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事物发展规律都有着正向和反向,数学非常需要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逆向推导。在小学公式不多的时候,是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有时候,逆向思考往往能够让学生更直接地看到问题的所在,让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到求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在此过程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推导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公式给出之前,让学生准备好裁纸刀和道具纸。让学生们自主动手做一个圆柱体,然后拼接起来,把表面积画上阴影部分做好标记,然后再展开。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两个圆的面积组成的,而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然后学生就可以自主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而且还运用了逆向思维能力,对于自己推导的公式,印象会非常深刻。让学生在逆向思维过程中体验到了在学中玩,玩中学,一举两得。
(二)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其能将数学问题利用图形的形式进行值观表现,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和更容易理解,非常适合用于小学数学教学。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能综合应用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来对数学知识与问题进行探究,增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例如,学习《周长》时,教师如果不讲清楚周长公式的来龙去脉,学生就不能在学习实践中灵活应用周长公式,教师就可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带领学生一起对公式进行推导,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掌握规律,这样,学生才能在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对公式进行灵活变通应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即: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情境教学需要紧密联合学生与课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深层次理解教材内容,这也是情境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带入积极的情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习题概括规律,打下扎实的思维基础
探索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数学思维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需要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在习题中找寻解决问题的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布置课后任务的时候选择经典的习题及其变式习题,引导学生遇到比较繁杂的问题时可以先回到简单的问题上,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想出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遇到同一类型题的相应变式的时候就可以套用相关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
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见效最快,成本最小。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抓住此时机,对于小学生进行积极地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这几大常见思维不仅仅体现在数学教育中,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也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相符合。培养全面型的素质人才,发展其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王瑞平.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5):84.
[2]孙广林.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存阅刊,2018(14):120.
[3]高树梅.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