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傅福强
[导读] 我校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学生都是家中的爷爷奶奶照看。
        内容摘要:我校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学生都是家中的爷爷奶奶照看。在他们心里,只要孩子健康平安,谈不上督促学习了,孩子们也不惧怕他们,把他们的话当作耳边风,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的学习情况。即使发现孩子的学习不自觉时,他们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本文针对初中生数学的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如识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这个主体进行的指导和帮助,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它是学生提高成绩最重要的动力源。

一、课堂上要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教师要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让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只有这样,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威信会不断升高,日积月累,学生对数学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 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图案有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后也拼出一些精致的图案。 只有这样,课堂上的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就越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课堂上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使他们知道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带着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进入课堂,结合教师的讲解,有目的性地接受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平行线”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平行线的实物,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推导出平行线及其性质。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预习所带来的收获而兴奋,自觉养成预习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适当设疑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教师可设疑: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适当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实践探究,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数学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符号,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时,先通过学生动手,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 BC=B'C', AC=A'C' 。把画出来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ABC与△A'B'C能完全重合吗?学生很快就发现△ABC与△A'B'C'完全重合,也就是说△ABC与△A'B'C'全等,进而教师归纳出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单写成“边边边”或“SSS" )。只有这样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逐渐探索出最后的结论一“ 边边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同时也增强数学体验,逐渐养成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上,当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利用图片动画声音文字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逼真的影像,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生动具体的材料,配合动画演示,能更好地揭露它的规律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练习题目。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探索出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上要感染和唤起学生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上课时要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醒,对“粗心”的学生多提问,对“学困”生开小灶,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于学生正确的反应都给予微笑点头,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忽视、不嘲笑,鼓励继续努力。只有这样教师的觉悟化为更多理解去赢得学生欢心。教师只有创造这样平等、尊重、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有心理的“安全感”,他们才会意识到老师在真诚待人,让他们感到决不辜负老师一-片真心, 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的“ 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教学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的是笔者从教二十余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粗浅的看法,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因人而异,教学体会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中的乐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2003. 5北京出版社;
3、任樟辉《数学思维论》2001. 1广西教育出版社;
4、柳斌《中国著名教师数学思想录》1997.9江苏教育出版社;
5、张同君《中学数学解题研究》2004. 7东北大学出版社;
6、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1996. 7江苏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