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王兴雪
[导读] 基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很多方面转变了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面貌
        摘要:基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很多方面转变了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面貌,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式均呈现出创新趋势,实现了和学生具体需要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教学重难点之一就是计算部分,所以应该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欲望,旨在学生可以在问题有效分析与解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数学学习能力。文章将对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二者融合路径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引言:计算,可谓是小学数学相对基础的教学部分,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学习中一方面应清楚掌握计算方式,另一方面需知道如何进行计算。“题海战术”是在以往教学模式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所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要是采取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对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并且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题意全面理解
1.1演示法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或者是借助实物加以合适的动作与生动地描述,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帮助其更好地理解题意。所谓“动”,主要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观察数量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对乘法、加法等问题变化,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当中的数量关系[1]。例如,大树停着5只麻雀,飞走了2只麻雀,还剩几只?关于“静”,则是通过对图片或是具体事物方向、排列位置的观察,对题意加以理解。
1.2操作法
        实现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题意。例如,一条穿山隧道长1500m,行驶速度为15m/s、长为100m的一列火车通过这条隧道,一共需要花费多久?如果从问题字面进行题意理解,针对部分学生而言是相对困难的,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短铅笔看成火车,把笔盒看成隧道,通过实际操作便可以明白到什么地方才算是火车通过隧道。
1.3画图法
        减缩问题中的次要成分,清楚且直观地呈现其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这也是学生用来审题的常见工具。
2.算理于问题情境中探明
        关于笔算教学,除数为两位数的除法是学生的学习重点与教学难点,相比于学生已学内容,应是数学思维方面的一次飞跃[2]。出于此,对乘除法进行学习,学生一方面能掌握一种运算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开拓学生数学应用空间与数学视野,从而有助于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
        例题:鑫鑫仓库需要运175册儿童绘本故事至城区书店,送货员准备每32册打成一个包裹,试问这样一共能装几包?
        教学流程:
        生A:将32看作30,175看作200,列出200÷30,就可以知道包裹数量。


        师:那你可以估算一下,需要多少个包裹吗?
        生A:6个。
        师:大家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生B:将32看作30,175看作170,列出170÷30=5。
        生C:将32看作20,175看作180,列出180÷30=6。
        之所以选择学生经常会阅览的儿童绘本,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针对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将“估算”发挥出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自然而言就会形成“170÷30=5”、“180÷30=6”、“200÷30≈6”的想法,这样一来“试商”也具备其应有的现实意义,从而为试商方法埋下伏笔。与此同时,数学教师也应该顾及学生可能想不到的结果例如,“288÷48=7”等。通过估算可以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或者是产生了错误学生也可以自觉加以纠正,进而强化自我检查计算的能力。
3.创建和学生相贴近的生活情境
        学习计算还应该和学生真实地学习生活相贴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计算,也唯有这样才可以实现计算有效结合实际问题。可以说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教学无处不在,所以把握生活细节与场景才可以进一步推动计算能力的提升。在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增加数学理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感知知识的能力。我们以“乘法”有关知识点教学为例,小学生因为初步接触乘法,有关其感觉相对模糊而且在实际计算中也存在很多失误,由此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对知识加以深入理解,比如:“星期天,老师去文具店买铅笔,一支需要2元,请问三支需要多少钱呢?”许多学生会在脑海中出现“2×3”算出是6元,然后教师继续发问“要是买4支、5支铅笔呢?”,通过教师连续性提问,帮助学生增强乘法知识的认识,引导其习惯应用乘法进行计算。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多元教辅工具进行教学,实现生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依托解答问题扎实学习基础,增强数学计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指导作用,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与引导,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结束语:小学阶段所进行的数学教学,应实现计算教学结合问题解决教学,进而在具体学习中,让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能力。而且重视解决问题教学结合计算教学,不仅能切实提高解决数学问题以及运算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光.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156-157.
[2]唐海军,叶娟,张静.小学低段计算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同数连加的解决问题”一课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1):53-58.
[3]王晓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周刊,2020(01):107-108.
[4]黎小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99+101.
[5]张传绪.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应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