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和我们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致、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保障学习有效性、学习质量。大部分刚进入小学的学生都会表示,数学是一门十分无聊的课程。要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和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如果小学阶段学生产生了这种想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故教师一定要打好基础,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励学生,让学生改变错误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
关键词:创新教学;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前言: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育,这和小学数学教育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教育效果,就需要打好小学数学教育基础。在学生有了兴致、兴趣以后,自然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目的,分析数学教育方式,用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认真学习知识,提高数学教育效果。
一、激发好奇心调动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才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的支持以后,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知识,表现出热情的学习态度。兴趣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让学生不再抵触学习,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并尊重学生个体不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品质、个性化素质,这对发展学生想象力、思维逻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兴趣开发有这样几个原则需要遵守和体现。
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批判意识。过去教学中,教师也会用多样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但是没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让学生动脑,这显然是不行的。教师激发兴趣中要创设有引导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质量[1]。
其次教师课堂上可以跟学生将一些趣味科学家故事。学生在听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会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比如学习《圆柱与圆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祖冲之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古代条件那么落后,科学家都能克服困难研究数学。
二、创造课堂参与机会
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堂参与契机、参与机会。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够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力和实践力。过去教学中学生往往非常被动,课堂是教师的主舞台,教师不重视与学生互动,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使学生形成兴趣。
部分教师忽略与学生沟通,自己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单调。数学本就是一门理论性内容丰富的学科,这样的条件势必会加剧学生学习抵触心理、厌恶心理。
为了改变这样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兴趣调动。教师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兴趣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可以用一些有效、科学的方法指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增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频率。让学生活跃思维、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情境教学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想象力、逻辑能力帮助非常突出。
三、创建和谐课堂
有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少学生的学习抵触。众所周知小学生本身年龄小,好奇心、求知欲都是非常旺盛的。过去很多小学生之所以无法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学习态度,就是因为教师过于严厉,学生不敢和教师沟通。压抑的气氛会影响到学生成长,无法激励学生兴趣。教师需要改变态度、改变形式,创建和谐课堂。教师需要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参与[2]。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老师”让“小老师”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负数知识,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负数知识。趣味轻松的课堂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需要用幽默、艺术的语言和学生沟通、互动,让学生放下戒备心,和学生建立友谊关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多媒体教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常用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效果非常明显。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能够更直白、直观的将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特点、知识的魅力。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理解效果、学习效果[3]。比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的时候,很多学生用脑海联想二者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不知道二者特点以及关系。此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二者的变化。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了解到圆柱是由两个大小相等、相互平行的圆形(底面)以及连接两个底面的一个曲面(侧面)围成的几何体。圆锥能够打开变成一个扇形。趣味十足地课堂吸引了学生,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数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当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找到学生喜欢的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学习积极性。在感受学习魅力的同时,将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云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J].学周刊,2020(17):55-56.
[2]高春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究[J].学周刊,2020(18):29-30.
[3]何天赋.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1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