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刘长荣
[导读]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教授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的教学中,语文、数学是小学生最先接触学习的两大基础学科,这两门学科在小学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小学数学的培养上,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进行详细的数学运算,方便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根据各种概念公式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教学中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已经越来越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在发生着改变,而对于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同样需要跟上新课改的脚步,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要随时渗透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教师要加强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是教师没有足够重视这件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师生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也比较少,教师不够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1]。而且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以及学生的引导上做的不够充分,在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上,教师往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是直接进行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很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机会,而且课程环节设置也过于死板,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三、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
        学生和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先天智力发展情况的不同,造成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的解题思路都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题:园园放学以后要乘坐公交车回家,园园在学校上车后,车上一共有22人,到了科技博物馆站后下车9人,到了森林公园站后又下车7人,问公交车上现在还有多少人?
        这是一道小学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有的学生用总人数减去第一次下车的人数后,再减去第二次下车的人数,得出最终的答案:22-9-7=6(人);也有的同学利用括号运算把两次下车的人数相加起来求和,然后在用总人数减去一共下车的人数得出最终的答案:22-(9+7)=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而在后者的运算上,要求学生对于含有括号的运算法则要十分的熟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讲解一种方法,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他们运用第二种方法进行解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
        思维活动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学习上,学生会接触到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在这一部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把一个多边形分解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对其进行面积计算。在教师提出要求以后,学生通过自己对书上的图形进行分割,把一个多边形分成两个或者多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进行面积计算。例如有的同学把五边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然后进行计算;也有的同学把一个五边形分解成三个三角形,然后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对图形进行分解,然后计算出图像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动手对图形进行了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去[3]。
         例如学生在学习克与千克这一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和区别。例如我们在超市里购买的雪糕,大概是100克,这时单位要用克,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那么还有哪些商品拿起来感觉和雪糕差不多重呢?学生会发现:方便面、薯片、面包、果冻、火腿肠等和雪糕拿起来的重量差不多,那这些物品的单位就都是克。然后用类似的方法教同学们感受千克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出克与千克的概念和区别。
        (四)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把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4]。
        例题:一张纸的厚度是1mm,将这张纸对折10次以后,能否超过1m?
        很多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单张纸厚度是1mm,对折10次以后的厚度就是1×10=10mm,但是很明显这么算是错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拿出一张白纸,对折一次,厚度是乘以2,但是对折第二次,厚度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又乘以2,对折第三次以后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再乘以2以此类推……因此对折10次以后,应该是2×2×2×2×2×2×2×2×2×2=1024mm,很明显这个结果是大于1m的。所以在解决一些抽象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做到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一题多解;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在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题意,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晓凤.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9
[2]陈好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