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九年级数学整体而言,是以复习为主,所以在进行九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班上学生个体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出几个不同层次,并再根据学生层次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可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让九年级数学学习在过渡阶段真正的发挥作用。为此,本文就针对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展开探析。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分层教学;应用分析
导言:
九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年,在知识难度上和对学生的要求上都有所提高,为学生进行下一阶段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打好基础。但因我国传统教育并没有实行因材施教,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存在差异,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会让部分同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将九年级数学进行分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方式,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共同进步发展,是新课标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数学分层教学的概述
1.1 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学习能力和潜在的思维方式把学生分为几个组,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各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充分体现发展优等生、提高中能生、帮助后进生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个体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得到充分的发挥。分层教学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起到分非常大的作用,重点强调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体成长。
1.2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苏联心理学博士克鲁捷茨基经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实施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教学指导,学生大都能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可明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快慢程度上,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法,既能解决学生学习速度上的差异性,还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2 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作用
2.1 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
分层教学的对象是每个坐在课堂中的学生,而九年级数学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每个班级中的学生。使用分层教学可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不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不应全部相同。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量,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接受数学的学习内容,不要让部分学生成为数学边缘生。对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提高对他们学习要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自身能力得以彰显。对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内容,使他们的数学水平得到提高。
2.2 使数学学科学习成绩更加合理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开始是有差异的,面对同样的教学方式,接受程度不同。而考试时每个学生面对的都是相同的试卷,数学成绩必然会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努力是可以进步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还可以给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评价,让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最近的学习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合适的学习体验。
2.3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使差不多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策略中学习,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一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知识框架、储备量是大致相同的,老师在讲课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合适的教学计划,不需要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影响教学的进度,大幅提高了数学教学时的效率。老师可以不用在课堂上重复相同的知识点,不必照顾到学习好的同学也要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同学。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提高学习兴趣。
3 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
3.1 预习分层
预习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以做好预习工作,那么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格外重视设计预习内容,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对预习内容和效果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水平,创建导学案,使学生预习不同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保证每位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笔者对预习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主要分为基础内容,提升内容和拔高内容。其中基础内容为,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提升内容为,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拔高内容为运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熟记求根公式。总之,经过这一预习内容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预习中获得了知识,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并在正式上课时进行针对性地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课程的主要依据,也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导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尤为重要。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将预习内容进行分层,还要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从而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内得到提升,完成学习目的。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一课时,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B层次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学习成绩一般;C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成绩较差。之后在讲述第一课时,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层,A层次的学生首先要掌握概念,之后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并运用反比例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B层次的学生能够依据实际问题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并将其进行应用。C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其基本概念,并对反比例函数做出判断。可见,教学目标的分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
3.3 作业与评价分层
3.3.1 分层教学除了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还要重视数学作业的分层设置。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布置,让学生在练习数学作业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数学基础,教师应将数学作业的布置进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练习中学习知识。如教师在讲解完“三视图”时,可布置一些针对性的数学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数学作业中设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似的题目,还可通过网络资源寻找一些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题型给学生。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在数学作业中布置一些与教材例子相似的题型,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3.3.2 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交流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根据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4 结论
总之,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当不断更新,实行分层教学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在实施九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可涉及到的其他因素,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各个角度去启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率,同时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因此,分层教学的应用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敏华.浅谈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J].2017.
[2]张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应用对策[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