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时期的学生,正是成长关键期,不似小学阶段那般的幼稚懵懂,而建立了自己个性化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还未形成完善的思想认知水平。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把握学生成长的黄金期,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联合学生家长的力量,来全方面地关注与引导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路上点起一盏长明灯,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本文就如何创新家校合作途径,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做出分析。
关键词:创新;家校合作;途径;德育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推行,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求要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另外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更需要德才兼备的有用之士,基础教育阶段中,在注重知识教授的同时,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故而,在初中教育中,学校的德育教育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长久的发展。除了学校本身发挥出应有的德育工作外,还应联合各方支持,如结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和联系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构建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展开对学生各方面的德育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学生的可塑阶段,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
一、分析创新家校合作模式,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间的互补作用
在初中教学阶段中,每个班级人员众多,教师需要一人应对性格各异,学习水平各不相同的几十个学生。基于此,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与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从小看着孩子长大,熟知孩子的性格特点,平时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时间也更多,因此,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学生家长具有对学生的了解优势。但很多家长未具备较高的德育理论经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感情用事,而教师具备教学与德育教育方面较强的专业素养。通过家长与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互补,从而全面展开对学生的了解,并采取较为合理的道德教育策略,提升对学生德育的效果。
1.2融合与化解家校在德育上的缺陷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已然重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重要性。但作为学生家长来说,因为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及个人素养的差异性,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未能以身作则地做好孩子的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如果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与人言谈和气,有着良好的兴趣爱好,自然能感染学生的行为素养。但是很多家长却缺乏作为家长的涵养,如有的家长喜欢喝酒,经常喝得烂醉如泥,还酒后言谈不雅,又或是平时在家就喜欢暴粗口,或是对待长辈无礼、不孝等。当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试想经过耳濡目染后,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现在很多学生在家中都属于独生子女,家长对其一味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习惯他人的迁就,且不爱劳动的习惯。又或者家长忙于工作,没有在家庭生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等。而在学校层面来讲,也存在德育管理的漏洞,虽说现在教育部门提供素质教育,但受应试教育影响,通过提升学生的文化成绩,似乎更能彰显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常将语、数、外等科目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无无论是在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用心程度,其它突显素质教育类的科目,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创新家校合作途径,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措施
2.1强化家长德育指导能力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行,需要与家长建立共同的德育立场,来达到全面关注孩子,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制定最为合理的德育管理措施。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言行习惯,有甚于教师的理解基础,因而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家长应发挥自身的关键性作用。
例如,学校向学生家长发放家庭背景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成情况,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实施中的参考依据。其次,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做好与家长齐心协作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家校沟通的QQ群,微信群,积极与家长建立和谐友好的伙伴关系。为了提升家长在德育方面的协同能力,学校可以多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德育专题,通过校内德育教师,或是聘请校内德育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的德育知识技能,通过更新家长的德育思想,指导家长运用有效的德育方法,来提升家长在遇到孩子品质问题时,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同时,还能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给予家庭教育的支持。
2.2家校合作促进德育效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学校来说,应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应根据新课改的教学宗旨,在各种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相关的德育思想。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课程时,教师可结合课文中一些有利的德育因素,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德育内容。如在学习描写亲情类的课文《背影》时,教育学生要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孝顺与感恩。在教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时,当教师讲到一些有违法规,或是有违道理伦理的事例时,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教师结合某新闻事件中,一位车主在堵车期间因为行人挡道,与之发生口角,后来矛盾不断升级,形成了恶劣的交通事故,撞伤了行人,因为车主的一时冲动酿下大错。通过真实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从而启发学生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另外,教师也要将学生在校的道德素养的表现多与家长进行交流,尤其针对一些有着不良行为现象的学生,更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在家校的友好沟通协商下,拟定出解决学生性格问题的良策。如有的学生在校攀比心重,教师告知家长后,指导家长多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在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与学习需求后,也要教育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通过让孩子体验劳动,如帮家长干家务,周末做义工等,让孩子知道赚钱的不易,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展开多样化的德育途径
对于德育工作的实施,很多家长还只局限于“家访”,或是一学期才一两次的“家长会”形式上。事实证明,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应展开多样化的德育途径,以不同形式来实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有力地保障德育的效果。例如,针对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学校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可以在一些户外踏青活动中,邀请家长一同参与,既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能在师生与家长同行中,展开对学生更多的了解,增进三方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又或者,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可创设一些学生与家长互动合作的作业形式,在得到家长的支持下,帮助学生完成一些较有难度的课题任务,从而促进亲子间的感情。当学生与家长有了更亲密的交流互动机会,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窗口。
三、结束语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家长、学生应是有效融合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应意识到家长对学生德育影响的重要性,并通过运用学校德育的专业性,指导学生家长增强其德育知识技能,通过家长渠道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校的密切沟通合作中,形成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互相协调与促进作用。在创新家校合作形式下,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帮助学生思想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喜锐.创新家校合作途径,提升学校德育实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22.
[2]孙伟民.创新家校合作途径提高德育实效的新思路[J].中华少年,2016(11):68.
[3]陈俊平.小学德育教育中如何更好实现家校合作[J].教育,2017(2):00040-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