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曹钱建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其开设都是为了让高中生在未来能够对社会充分适应,同时实现全面发展,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是先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而进行道德教育也需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本文针对当前的德育要求,探讨如何有效融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更为健全的德育体系之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较高的素质,同时,还能对教育对象的潜能进行激发。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德育的实效性可被有效突显,高中生也可获取质量更高的德育课堂。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不是要求教师强硬地管理学生,而是要以学生自治为主,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起到辅助升华作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合,可以提升班级的活力,使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得到有效彰显。其次,能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身处班级环境中,如果事事都是由别人牵着鼻子走,学生很容易丧失自我的判断力。班主任如果在社交、意志力锻炼、人生观塑造等方面,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选择,同时结合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就是最好的磨砺和锻炼,有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稳步发展。再次,能够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落到实处。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如果大包大揽,就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现代教育理念非常注重时效性,班主任在放手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细节,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全面融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细节、追求实效,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落到实处。
        2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因实践探索尚处于浅层阶段,还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
        2.1思想偏差
        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传统文化、当前的政策与形势、思想道德与政治理论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不多,高中生对于心理健康也不够重视,进而形成了思想偏差。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心理咨询,觉得只有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混淆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的概念,对心理咨询形成错误认识。因此,在进行教育时,需要教师围绕心理健康与德育课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应对思想偏差。
        2.2体制欠缺
        相比于成熟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大部分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和投入度都非常有限,甚至许多学校还没有理顺其管理体系、价值诉求等。尽管部分高中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其更多承担的是心理干预职能,忽视了心理教育职能。另外,许多笃信西方心理教育理论的工作者缺乏对传统德育教育的理解和认同,缺乏对高中德育工作的接纳和正视,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趋势,导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动力不够,对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3.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体化
        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教育起到促进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情绪非常敏感。作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外,还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当学生因为成绩下滑产生了不良情绪后,就家长而言,家长不能过于责备子女,家长要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导致子女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所在,家长要允许子女试错,以锻炼子女敢于承担错误的品格;就老师而言,要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学校教师可以借助开办家长访谈会、家访这样的机会和学生家长当面进行沟通,教师要根据和家长的沟通情况,适当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向家长宣传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3.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从制度层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管理约束、开展学生自治的基础上,班主任还需要在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渗透,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当前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心理层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感、归属等个性化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道德层面,教师要让学生完善自我、不断超越、立德修身。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抒发情感、表达想法、反思感悟,并鼓励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小品表演、个性改编、歌曲演唱等创新性实践活动,将班会变成法制讲堂、心理驿站、悄悄话洞等,用灵活的形式将多种教育元素融为一体,从思想层面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效调节心理,并从道德层面对自我进行有效的约束。
        3.3加强校园心理救助机构的建设,给学生减压
        素质教育理念中,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德育为基础,通过二者的结合,让心灵健康教育在德育中得以发展,互相促进。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学师资的匮乏,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度还不高。例如,就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前向学生做一次心理测评,初步筛查出一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然后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安排专人进行辅导。除此之外,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心理救助站,帮助一些情绪低落和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排遣学生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就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教师要基本掌握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品质问题,要对学生一些不良习惯进行规劝。学习可以多举办一些献爱心、互帮互助活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4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校园教育的核心角色就是教师,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身为人民教师,需要对学生负起责任,教师的工作除了日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一个班集体的班主任,要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当学校发现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有所下滑时,学生的成绩是一方面,但是主要责任还在教师自身,学校需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每年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不仅要考核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达标,还要从学生和家长哪里获取到该教师的相关评价,要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个人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鼓励教师应该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心理存在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结束语
        德育工作主要强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注重对学生内心压力的缓解,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虽然两者之间存在不同之处,但是本质上都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当前社会环境较为复杂,高中生心理问题频发,唯有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让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素养水平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勤.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好家长,2018(7):179.
        [2]李月琴.浅析初中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育教学论坛,2018(30):232-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