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创设趣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张丽新
[导读]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且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学科,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且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学科,往往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在生活中渗透数学,将生活资源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被充分激发,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资源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实现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创设趣味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 趣味课堂 教学策略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课本上的理论性学习和概念性学习,只是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这种死板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激发,学生会认为数学学习只是枯燥无聊的课程。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落实到生活中。将生活资源运用到小学数学中可以有效的创设趣味场景,可以在带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兴趣驱动下学生就会更加投入进学习中。
        一、将生活资源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前人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掌握已经有的数学知识,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将生活资源应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将生活资源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更加强烈,对于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将生活资源渗透于教学中,从学生习惯的日常事物着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就会充满动力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转化,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将生活资源应用在生活中的策略
        (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生活要设计贴近生活的情景,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学生就不会认为数学课枯燥无聊,就会更加乐意参与进教学中。当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相贴近的时候,学生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将教学设计贴近于生活,以一种生活化的形式安排教学环境,让学生处于自己熟悉的日常环境中,会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认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会更自然的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例如,本人在进行减法教学时,带领学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我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情形设置成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索和解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减法的时候,我将知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张老师带300元去商场购买东西,买了一条32元的腰带和一双148元的凉鞋,抽出两张一百元来付款,还剩多少元?学生的列式有两种:①300-32-148;②300-(32+148)。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哪种付款方式更方便?讨论后得岀规律。通过这种将生活与数学知识融合的方法就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和问题渗透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抽象数学建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往往就有一定的抽象性,通常都是标准化的数学模型,但是理想化的模型与生活实际并不贴合,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千篇一律的理论模型并不适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应该将具体的生活实践和理论性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改变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的生活中,学生就会从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充奋的感受到充满数字的世界是多么神奇。


        例如,本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带领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将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标准的数学模型,从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实现运用知识联系生活的作用。我将学生们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举例,像是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章节时,我会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像是冰箱,我会让学生在课下与父母一起量一量自己家的冰箱,提出问题:“如果你们要把自己家的冰箱用墙纸进行装饰,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墙纸呢?”通过将冰箱的表面积抽象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基于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学生就会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单纯的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而是求长方体五个面的面积,还要减去边缘不能贴壁纸的面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充分联系起来,认识到生活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最终应该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实现落实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无法脱离现实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生活资源与数学知识学习充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问题实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贯彻落实,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知识是传承前人已有的经验,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实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自己应用能力的提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只有通过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能力,才能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资源的融合。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本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在学校中会有各种形状的花坛,学生提出问题:“五边形的花坛面积要如何计算?”,我会带领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尺子测量花坛的相关数据,之后一起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会提出可以将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进行计算,只要知道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之后运用底乘高除以二的公式进行计算,将五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得到五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花坛的面积。在实践和应用中学生就能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探究能力,在生活中创造性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水平就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通过生活资源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生活情境与教学相融合,带领学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数学模型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水平和数学综合素养。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教师应该充分实现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兆兴.开发生活资源,让数学学习不再“陌生”[J].学周刊,2020(08):
       
        [2]李鑫.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7):
       
        [3]萧元金.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9,40(10):
       
        [4]王亮.巧用生活资源,优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J].亚太教育,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