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曾焕权
[导读]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摘要: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提前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可抓住疑惑点,利于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将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指导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前的预习活动,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其掌握学习的技巧,精准把握学习中的重难点,让学生带着想问、想学的心理去学习,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确预习的任务,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他们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研究
        预习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拥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一种表现,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预习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翻看课本,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教材,能够充分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预习的意识,教师也忽视了预习方面的引导,使得课堂教学过于唐突,影响了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进度。要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就要从预习抓起,探索出多条有效指导学生预习的途径,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授预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日常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提醒学生要提前预习,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有些学生依然只依赖于课堂学习,部分学生虽有预习的意识,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预习,完全没有方向,只是把要学习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一遍,便再没有下一步的动作。而要发挥出预习的作用,就要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教师要多教授给学生一些技巧,只有学生掌握了以下这些步骤和方法,才能有所成效。
        (一)通读教材,初步领会内容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是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而编排的,在预习阶段通读教材,仔细地研读内容,学生能够自主掌握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将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的内容快速地摘录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利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但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地阅读一下教材,难以发挥作用,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如在看教材中例题的解答步骤时,首先要理清题意,整理出其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分清解题步骤,找出关键内容,其次找出各个解题步骤的依据,回顾以往所学的内容及本节课的主题,思索每个步骤的用意及依据,最后从中找出解题的方法,掌握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基本步骤。通过这样逐字逐句地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耐心,端正他们的预习态度,也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增长。
        (二)划出难点,标注疑难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准备笔和纸,手脑并用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有效的预习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读中划,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来标注不同的内容,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知识可以自行理解,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帮助,哪些知识可以和其他学生合作探究,运用这种逐步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比如在“有理数”这一节的预习中,可以划出正负数概念理解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用红色笔标注,用蓝色笔写下判断正负数的方法,用黄色笔标注有理数的分类及标准,不做任何标记的地方说明自己能理解并掌握,那么在课堂上便可以着重解决有颜色标注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标。
        (三)认真思考,理清知识层次
        预习过程中思考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只是了解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并不能达到提高能力的效果,所以在指导初中生预习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多思考。如在掌握案例中的解题方法之后,可以变换一下角度探索出其他的解题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过程,或者尝试着自主变换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对例题进行变形,利用自己掌握的内容试试能否解答,如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有关判别负数大小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的提升,那么在遇到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时便能快速地找到解题技巧。
        (四)自我检验,理论结合实践
        学生要了解自身预习的效果,单凭主观意愿是行不通的,需要借助一些实践来进行实际的测验。大部分初中生在预习过程中通常会忽略这一点,认为只要认真研读教材就好,过分地相信了自身的实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要沉下心来,按部就班地完成预习中的每一个步骤,研读教材之后借助一些练习题来检验成果,对预习内容进行深层次地解读。比如预习了“整式加减”的内容后,通过解读教材了解了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那么可抛开教材,选取一些练习题进行检验,自行对照答案来平分,找出运算过程中错误的原因,整理出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可以将理论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也能让学生找到预习中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完善预习方式。
        二、明确预习的任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的预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预习任务是学习教材中的哪几页,没有明确设定具体的预习任务,会让学生茫然无错,不知从何处入手,容易降低他们预习的兴趣,无法发挥预习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预习任务,拟定预习的提纲,使学生明确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提高他们预习的主动性。譬如“平行线的特征”这一课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如下的预习任务:结合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用实践的方式探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用测量、比较等多种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在观察和操作中推理出平行线的特征及性质,尝试着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学生可以自主探索也可以合作完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性质的内容。通过这种直击重难点部分的预习方案,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分析能力,从而使他们理清学习思路、掌握要点、快速突破难点,提高他们的课前预习能力。
        三、把关预习的结果,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
        要深度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从结果入手给予他们恰当的指点,帮助学生纠正预习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错误认知,不仅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来测验学生的预习成果,提升检验的难度,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预习只是课堂学习中的一部分,避免学生出现轻视课堂的现象。比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教师出示几道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判定条件的理解程度: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都是30°.60°.90°,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满足三个条件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组织学生进行抢答,这一过程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有犹豫说明预习得不够深入,出现错误说明理解有偏差,几轮下来已经能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接下来再通过不同题目条件使描述成立的方式来进行,查看学生对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掌握情况。运用这几种检验方式,可快速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有利于后续开展针对性的活动。
        总之,开辟出多条促使学生自主预习的途径,从学生的能力层次及兴趣特点出发,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指导策略,优化预习方案的设定,变更方式,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预习带来的好处,加大他们在预习中投放的精力,增强他们预习的有效性,打好高效学习数学的基础,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晓莹,海耀权,剡生富,赵晓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之我见[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
        [2]梁玲.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
        [3]张婷. 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及意义[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