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让他们深刻体会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提高他们的竞争和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的信念,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应跳脱传统教育的禁锢,重视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运用各种策略把它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扩大教学目标的设定,关注学生在思想、情感、道德方面的发展,发挥出历史学科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培育策略,新时期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民族精神、大好河山,具有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具备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意识,现如今已经到了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接触的面变的宽广了,摄入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了,不受地域的限制,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中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出发,应把爱国主义教育列为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探索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因素,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文字介绍、图片等资料,这些内容中都潜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前深入地研究教材,确定具有全面性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要使学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以史为鉴、吸取经验,作为未来发展的依据。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将课堂上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细致化地整理,让学生明确课堂上的学习目标,通过直接表明意图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避免他们一头雾水地走进课堂、满脸疑惑地结束课堂,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挖掘历史背后的内容,无意识中提升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4]。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例,在深入地解读了教材之后,确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指导学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及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思想情感方面,在学生了解了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使他们从模范人物的身上领悟到刻苦钻研、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他们可能通过一些影视资料、网络信息等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不够深入,不能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原因及其成就。先用导学案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让他们对全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归纳和梳理,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内容,之后借助教材上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步了解总路线的内容,用直观的方式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艰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
二、依据内容模拟仿真情境,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信息发达的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生接触了多元化的知识,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要摄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比较、分析,过于崇拜外来文化而抨击自家知识,忽视了优秀文化的内在本质,出现了片面的认知,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想尽办法加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能力,而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直观且有效的方式。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营造出充满爱国情怀的氛围,潜移默化中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能真正理解爱国情怀的本质[2]。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课中,借助历史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防抗外来侵略者时展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难忘九一八”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历史上的9月18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的事情?”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画面,从教材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地点、原因及结果,教师讲述其中的一些故事“杨靖宇事迹”“八女投江”“十二烈士山”等,同时借助大量的图片资料来说明人民、义勇军、游击队三股势力是如何抗战的,使学生能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激励他们在奋进中崛起。采取调动学生情感的方式,隐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真正地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恰当引入课外文献资料,渗透民族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奋进的一面重要旗帜,是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记载着不同时期人民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蕴藏着引人深思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当代青少年不断努力学习的重要素材,但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课外资料,出示教材中推荐的文献资料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内容,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效果[1]。比如《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探讨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的意义及原因,让他们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障,使学生明白无论何时都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间的大团结,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民族大团结这一部分,借助教材中的图片以及从其他渠道中搜集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通过归纳和总结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历史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以生为本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突出改变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同时,还应设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刻站在促进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技能的角度上,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那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处处渗透着爱国情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譬如在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包含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反思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真实的情形:在钓鱼岛方面日本所制造的种种事端,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本质进行探讨,虽然他们的想法不够深入,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但从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慢慢地激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得爱国主义情感更加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新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一项重要、艰巨且需要长期坚持做下去的任务,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历史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措施,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化学生的民族情感,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价值所在,指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祁生琴.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J].基础教育论坛,2019(35).
[2]丁小明.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
[3]丁水清.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J].重庆与世界,2018(10).
[4]王亮.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