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所有教师们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们培养核心素养。高中地理作为高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入了解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开展,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一是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二是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成长和学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仅仅如此,高中是培养学生们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学习能力都趋于成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观念的接受也远远比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要强。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起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依托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
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着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区域认知。首先是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内容是指人们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楚、公正的认知。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能够以全面、动态以及客观的思维去认识事物,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时表现的行动能力,对于地理探究活动能够充满兴趣。最后是区域认知,这是指人们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对于地理现象进行认知并且养成相应的习惯和意识。这些就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依托来制定教学策略的内容,达到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对于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能够简简单单的利用课本去进行讲课来达到,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而且一味地知识灌输也很难能够让学生们正确、客观的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辅助高中地理教师完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现一些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理环境现象,让学生们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本人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就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达到培养学生们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效果,也完成培养学生们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本人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让学生们看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在不断的升高,海平面上涨,无数的陆地被淹没。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的确起到了震撼的效果。很多的学生更好奇温室效应是如何出现和产生的。于是我又开始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其中有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空调排放的热量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人类社会自身活动给地理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这些破坏最终又回到了人类身上。通过视频的播放和课程内容的穿插,学生们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直接的认识,很多学生也直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样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让人们全面、客观的去看待事物、辩证的去看待地理问题。这样的核心素养培养已经不是简单的教学可以达到的了。
每个人的想法和看法以及所站的角度不尽相同,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思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就会通过给学生们划分小组,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思维的交换和多方位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很有帮助。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让学生们能够高效的进行讨论和交流,每堂课上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个论题,让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辩论,开展辩论会。例如本人在进行《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会让学生们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人口的增加是坏事还是好事。在经过讨论和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很有帮助。说坏事的一方表示人口的增加带来的是社会负担严重、失业率增加,对于地球的负担也在增加,所以是一件坏事。站在好事一方角度的学生们表示,合理的控制人口增加对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很有帮助,也能够提升社会整体效率。这个辩论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教学目的。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效果,单纯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的,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做到。但是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很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本人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就会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并且的在开展过几次实践活动之后,的确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人往往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都与课本教学内容有关,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以及达到加强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效果。例如本人在进行《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开展了“郊外探查”的教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去探索和观察自然地理的整体性都有哪些因素。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证实了书本上所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表现就已经证明了开展实践活动达到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目的。
(四)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最好是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因为我国国土辽阔,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色,各地不尽相同。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一些生活元素,来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就会通过教学内容来结合生活元素,继而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教学目的。本人在进行《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这一课的教学时就会通过加入一些不同区域的特色来让学生们能够对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特色等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例如我国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等区域知识的教学问题,为了可以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趣味性我加入一些特色小吃和特色地方文化,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可以获得快乐,提升教学效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们对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现象等等运用一个区域分析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区域理念。这样的教学已经达到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作为高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帮助学生们去成长和发展。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高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来完成自身的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月娥.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考[J].成才之路,2020(16)
[2]张琦中.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
[3]夏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