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班级管理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赵文静
[导读] 当前,以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
        摘要:当前,以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使得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更加侧重于发展素质教育。高中作为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学生接受教育以及身心成长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导向,突出了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之间有机结合的教育意义。本文将高中班级管理中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的意义作为切入点,对高中阶段班级管理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阶段;班级管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前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了每个高中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都是班级的成员,处于主体地位。要想在班级当中营造良好的风气,维持班级秩序,需要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共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推动力。
一、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抵抗外界因素影响的能力
        高中是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进入高中后,其心理成长的速度也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处于青春期,很容易表现出一些叛逆的言行,对外界的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欲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中生能够自主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也有所增加[1]。当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心智,难以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把握,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陷入网络世界,难以自拔。以班级管理工作为平台,向学生渗透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抵抗外界不良影响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很多高中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在家人的爱护中成长,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使得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进入高中后,需要承受来自多方的职业选择压力、人际关系以及学业负担时,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一定的影响,使其难以形成正确的认知,过于否定自己。另外,每个家长都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从事一份好的工作,会使得学生每天生活在较为紧张的环境当中,加剧心理负担。很容易使学生在考试成绩下降时,就出现逃避和难以接受的心理,内心形成负面的情绪,负面情绪的堆积,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班级管理中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更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与生活。
二、高中阶段班级管理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
(一)设定明确的心理健康素质养成目标
        高中班主任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实际情况作为依据,设定明确的心理健康素质养成目标。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为学生组织相应的班级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得到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的熏陶,从而能将自己的心态摆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例如,在一些课余时间,班主任可以组织小型的茶话会,准备一些小零食,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都能够以放松的状态与班主任进行畅聊,将自己心中的一些困惑、压力抒发出来,与其他学生和班主任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为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和情绪提供突破口,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缓解紧张与疲惫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得到调整。这样的方式能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同时,在班级中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


(二)适当放权并建立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
        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当中的一份子,应该将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工作。所以,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在班级内根据不同学生的优势建立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班级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使得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参与这项工作的同时也能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例如,高中班主任在针对本班级的情况制定班级的规范和制度时,可以利用一节班会的时间,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说出理由,突出班规制定环节的民主化特点,也能凸显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班级管理的制度本身就是针对学生所制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契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能更好的使班级管理的需求得到满足。班级干部团队不仅能够为班主任开展心理素质养成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也能发挥辅助作用,协助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在班主任与班级所有学生之间搭建桥梁,提高班主任开展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针对性。
(三)开展丰富化的班级管理活动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经常会从言语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叛逆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容易产生冲动的情绪。如果缺少班主任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引导,仅仅通过严格批评或者管教的方式,则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目的,甚至会使学生形成更加严重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班主任可以积极为学生组织与开展一些班级管理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3]。例如,高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为学生组织“我的中国梦”的主题活动,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分别为其打分,如果想要得到优胜组的称号,每个组员都需要积极收集资料、参与讨论、完成任务。这就会使得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形成一股合力。班主任可以让其在组内讨论,并共同设计一份“我的中国梦实践活动的方案”,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一份方案进行实践。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能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价值,还能与他人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四)落实家校合作理念营造健康心理教育环境
        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一项新理念。因此,高中班主任要想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目标,可以落实家校合作理念,与学生家长之间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班主任可以通过通信软件与学生家长保持随时的联系,针对于学生的一些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也从家长这里了解到更多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心理教育的方案等。这样能够使班主任获得更多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的信息,从而使得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4]。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结论:综上所述,要想达到“立德树人”理念所提倡的教育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班级管理是高中阶段管理工作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班主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以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素质为目标,高中班主任应该设定明确的心理健康素质养成目标;适当放权并建立优秀的班级干部队伍;开展丰富化的班级管理活动;落实家校合作理念营造健康心理教育环境。通过本文对高中阶段班级管理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实现策略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优化班级管理工作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洪德.心理关怀在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200-201.
[2]徐创瑜.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3):127-128.
[3]荆荣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开展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04):60.
[4]晋海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J].学周刊,2020(0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