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小学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整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现有情况展开讨论,试图提出整合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策略
小学教育是初始阶段,是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的阶段,因此,教育主要的方法和策略就是要让小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全方面发展,而其中德育教育更为重要。随着网络逐渐发达,小学生接触信息庞大而且广泛,其中不乏有很多不良信息正在渐渐的侵害到小学生的心理安全,导致个别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问题。因此,新时期的教育,要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起来,使小学生无论精神面貌还是心理健康都能得到正向发展。
一、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一)两者存在认识差异
首先德育工作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已经自成一体,在教育开展的时候,经常存在二者思想变通不足的问题,再者加上很多老师教学过于呆板,缺乏变通性与灵活性,无法找到二者之间的生理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这三大方面的共同性,从而使得整合工作难以开展和进行。这就需要老师们能够不停探索,努力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带动学生改善和接受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工作教育的积极性[1]。
(二)整合存在难度
既然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那将二者整合到一起肯定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目前的教育现状就是学校中主要负责德育教育的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老师很多时候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样以德育来教育学生。这就需要德育老师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经常沟通,并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来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特点。老师们还应该打破常规界限,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怕失败,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逐渐磨合,从而加以整合。
二、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的基础就是校方首先要做好基础的教学工作,基础教学工作完善了,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提供保障。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根据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而非笼统的将单一的教学方法强加在所有的学生身上。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朋友,从而了解这个学生的个性,建立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档案,从心理健康层面,以及德育教育开展这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再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如何看待自己”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畅所欲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在其中插入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德育教育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以及改正自我。
(二)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学生性格以及品质的塑造基本上基于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整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动向,深度解析学生性格养成的主要原因。
这就需要学生与家长之间能进行紧密的联系和沟通。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让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不再像以往那样困难[2]。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与家长互换qq,微信等方式时刻了解孩子在校以及在家的基本情况,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话或者家访等形式,了解孩子在家的动向,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出最准确的指导建议。
再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亲子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家长和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深入了解孩子日常行为,通过家长与孩子辩论的方式,探讨孩子性格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曾了解到的深层次的特点。老师在旁边给出最准确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指导。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根据辩论与指导内容,轻松的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自古实践出真知,想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实践教育必不可少。只有把学生放在实际的活动中去,才能够让学生很多潜在的性格特点萌生出来。如何实践呢?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目标,这一实践目标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不到违和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走到生活中去,才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浮现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中的各种问题[3]。
比如,学校可以分别组织开展“帮助他人”的主题活动,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每个组别由老师作为组长,老师主要负责将学生带到实践场地,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帮助他人,老师负责在旁边记录实践内容,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性格表现,例如很多同学在自己的班里和熟悉的同学在一起就比较随意活泼,而出来实践的时候就表现的内向,而很多之前在班里不爱说话的学生,却总能将问题想得周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潜在的心理特征以及性格特点,之后老师再结合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建议。
(四)创新教育模式
既然要将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在一起,那之前一些陈旧的教育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而且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知识教育,而新时期的教育要求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会影像整合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
比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经常以批评教育为主,但如果孩子本身就具有叛逆心理,批评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反而让孩子更加具有对老师和教育的抵触心理。针对这一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采取鼓励教育来代替批评教育。例如,在学生日常打扫教室卫生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来说,很多学生可能不想值日,因此打扫的时候不认真,导致很多角落清扫不干净,这个时候老师如果严厉批评,那只会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可能老师在的时候认真打扫,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了。在这个时候老师如果能够采取鼓励法,说上一句:“你打扫的非常棒,只是可能有些角落的地方你没注意,老师相信你下次会打扫的更干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能使学生主动的爱上打扫。
因此,想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和生活态度,从而顺利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刻不容缓。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育德育人离不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同样,无法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无法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中的共同特点,加以归类总结,全方面的提升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友.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J]. 求知导刊, 2018,(2):25-26.
[2]李翠莲.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思考[J]. 祖国, 2018(15):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