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李明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所要求的能力不断增强。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分突出了老师的作用,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积极采用能够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奥尔夫教学法,从而塑造人格健全,具有审美意识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不断普及。对于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讲,也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科学有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正确选择,能够不断提高孩子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20世纪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乐。奥尔夫专为儿童设计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对于原本的音乐来说,理应是舞蹈、动作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这同时也是一种必须由本人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比较适合儿童的特点,便于儿童体验与掌握。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即兴演奏。可以一开始就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即兴性演奏。因为打击乐器相对来说技术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和声也比较单纯,同时参与伴奏的各个声部都是基于固定的节奏。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历少,因而社会经验不足,这个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他们具有天然的创造音乐的能力。当孩子们听到一首乐曲或歌曲时,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采用简单的乐器进行即兴演奏或者是即兴表演,让他们在音乐的表达中去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相应的乐器,也可以采用筷子、手、脚或书本报纸等来对心中的音乐进行即兴演奏或表演。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根据自然生活中的声音来创编故事或图画,并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以外,还可以用创作音乐的相关练习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个性,并从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自强精神。
        (二)强化节奏的积极作用
        音乐中的节奏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意义,它同时也是舞蹈、音乐以及语言的共同基因。从节奏入手,不但可以将这三者有机地贯通起来,使其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通向这三者中的任意一个。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来说,节奏训练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因为节奏训练与小学生的心理节律以及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况且节奏相对来说又比较简单、单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必借助任何器具仅仅依靠肢体活动就可以表现出来,如依靠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或响亮或沉闷的声音,强拍拍手掌,弱拍拍手背等感知节奏强弱规律的变化。这样最容易被孩子们所领会和接受,从而使孩子们所参与的难度大大降低。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节奏开始一堂课,作为教学的导入。
        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把一些体态的节奏、语言节奏、敲打的节奏以及大自然的节奏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在对小学生上欣赏课时,可以综合采用舞蹈、走动、声势、伴奏、独奏、轮奏、合奏、轮唱、齐唱、合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欣赏。当对上歌唱课时,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一首歌曲,让学生创作出相应的节奏,或拍身体或用打击乐器;还可以就一首乐曲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编,或者是以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三)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听、嗅、触、视,来培养孩子们的各方面才能,并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将学生大多定位为聆听者,而奥尔夫教学法不仅将学生定位为聆听者,而且将学生定位为音乐的参与者。在音乐课堂中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时,只要有音乐响起来,就可以让自己的身体随着节奏去用动作表达出来。这就好像有些小孩子当看到或听到电视里的舞蹈或唱歌时也扭动身躯跳起舞来,并且嘴里还哼唱着。这就是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最直观感受,最本能的反应,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宣泄或抒发感情。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唱歌、欣赏或者其他音乐活动当中,并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例如创编歌词、自编舞蹈或是打击节奏等等。
        (四)以游戏促进个性发展
        根据奥尔夫教学法,音乐教育的第一步是育人。对小学生音乐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还要使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最好带有游戏性、趣味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和要求小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奥尔夫教学法引入大量的游戏,这些游戏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开发和音乐本身,而是要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结构感、空间感、美感、注意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这种将游戏带入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使小学音乐的教学降低了难度,而且使小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中还可以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五)多元化的课堂实践活动
        音乐作为一门有声的艺术,只有在课堂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通过乐曲或者歌词表达丰富的情感,产生浓厚的课堂渲染效果。具体实践活动方法如下:
        (1)“说”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念儿歌、讲故事都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音乐史、音乐作品、音乐家等,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讲一讲王二小的故事,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思想、情绪学习歌曲,并且融入到演唱过程中,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2)“读”的作用。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强调节奏的重要性,因此通过语言与动作训练,可有效培养节奏感。所谓“读”,主要应用于识谱视唱、节奏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掌握“读”的节奏感,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中。
        (3)“唱”的作用。在学习唱歌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强化孩子们对乐曲、对歌词的记忆,同时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必须在唱歌过程中融入情感与动作,更好地表达歌曲意境。
        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相比,奥尔夫教学法以原本音乐作为素材的理念,即兴性表演、声势训练节奏的特点,不仅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体,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