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已经逐渐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针对于此,历史课程的新课标孕育而生,通过实践证明,新课改下的课程和传统教学相比多了很多优势,比如在教材的改版和训练目标以及对学习技巧的教学指导上都充分体现了出来。本文将针对新课改的优势及取得的成绩来做说明,争取让广大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中都能提高上课效率,将新课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教学亮点;实施意义
高考改革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改革方向主要是从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转变。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是高中课程教学顺应高考改革潮流和教育政策理念的结果。通过与传统课程标准的对比和对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反馈分析,笔者发现新课程标准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是教材中史料的选用明显增加。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教学方法注重打破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使学生学会通过理解逻辑点进行综合记忆。
一、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亮点与实施意义
1拓宽了国内外历史教学交流的通道
近年来,我国历史教师对西方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西方历史课程标准的评价和比较也很多,但还远远不够深入。同时,核心素养的概念被引入我国,本土化研究开始。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目标、通史加特殊史的风格、学术素质水平的划分都对国外一些经验加以借鉴。总体而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必将拓宽中外历史教育交流的渠道。可以设想的是,在中国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中外历史教育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2是测试和完善新课程标准的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改标准“前言”尾段写道:“普通高中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实践对检验真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包括过去的实践内容以及获得的经验教训,也包括正在进行的实践和其经验教训,相比较而言,后者更重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检验课程标准本身制造了条件和机会。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1注意知识点的逻辑组织,有助于学生整合记忆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非常复杂。
时间跨度的表现包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空间范围的表现包括中国自身和世界在国际上的整体发展过程。如果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就很难把它们全部记住。如果他们在记忆中遇到困难,在分析和理解上就会受到阻碍。所以新课程的标准,是让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组织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逻辑知识点整合记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其次,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实,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和培养,能让学生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更加灵活。
举个例子来讲,在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两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古代和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作为两个不同大陆上同时存在的政权,教师可以横向比较两国的政治制度,从而帮助学生产生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历史史料的基本路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要按时间顺序去回顾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同时,他们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依次记住政治制度的具体特征对比度,学生在回忆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点时,可以从这两个框架中自由选择,这种记忆方法能帮助学生牢牢记住。。
2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历史应用能力
由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存着非常多的史料,必须对这些复杂而又零散的史料进行整合和分析。这属于史学家的工作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基本技能,即为学生提供一份史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事实,推断出该历史文献记载内容的原因和背景以及意义。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还可以从历史知识中吸取历史教训,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决策的选择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单元时,教师会发现,本单元的第一门课描述的是关于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本课程主要提供有关中国的史实。前五个规划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三大转变,也描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曲折,教科书中历史方面模块中,学生会看到一段史料,阐述了三大中农业转型的具体内容。在这里,教师可以用这些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是基本史实的分析:从数据来看,农业合作化改造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整体产量。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使土地国有化,农民提高了生产自主。二是联办政策背景分析:农业取得这一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转变,其中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史料分析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龚继萌 ,张艳红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7(23) :10 -15 .
[2] 付文森 ,钱旭升 .“核心素养”的词源学研究[J] .教育导刊 ,2017(23) :1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