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田海燕
[导读] 历史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摘要:历史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师也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多媒体课件,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反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独特优势,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概述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旨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历史发展中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认识,并对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辩证看待,从而发现其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记录方法,是指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利用相应的方法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结构、逻辑结构,进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对于直观事物,人记忆时的难度会降低,但包含太多信息时,对所有信息的处理与了解则比较难,易弄混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思维导图中,对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提炼出关键词,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掌握,形成记忆。
        思维导图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划分方式不同,思维导图包含的具体类别也不相同,以教学为划分依据时,思维导图包含三种,第一种为归纳型,此类型中,结构化处理知识,降低知识的复杂程度,提升理解与记忆的容易程度,通常,归纳型适合应用于单元复习、考试复习课堂中;第二种为分析型,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通过对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的梳理,促进存在问题的解决,比较适用于新课教学中,便于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第三种为发散型,在一些发散性问题中,比较适合利用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解决。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制作思维导图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的制作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导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而成的,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准确掌握思维导图的制作原则及方法。在制作原则方面,应始终采用中央图像,以图像贯穿思维导图始终,以将知识重点凸显出来;绘制时可采用非常多的颜色,大脑对于色彩十分敏感,当颜色鲜艳且比较多时,可以提升大脑的兴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及记忆效果;思维导图中,除了图像与颜色外,使用的线条类型、字体、字号也应该尽量丰富。
        2.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课前预习工作,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记忆历史知识。

对于历史课来说,课前预习不仅要预习新知,还应巩固旧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例如,在进行“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并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绘制出思维导图。对于课前预习环节的思维导图,教师不应设置过多的限制及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以实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的目的。此外,课前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预习后,学生在课堂中更有主见,并可有针对性地聆听教师的讲解,结合教师所讲的内容修改思维导图,促使其逐渐完善,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记笔记是多数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习惯,记笔记过程中,线形文字结构为其采用的主要形式,尽管笔记中包含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内容,但在日后的使用中存在诸多的不便。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中包含大量的信息,而且绝大部分信息需要学生记忆,学生在记忆笔记中的重点内容时,如果方法不当,效果甚微,并且会降低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辛亥革命》,主要的内容包含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在采用传统方式记笔记时,以一二三四的方式罗列出各个知识点的背景、时间等相关信息,涵盖了该节中所有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学生忙于记笔记,不利于听课的有效开展,效果并不理想。而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后,只需提取《辛亥革命》中各重点内容的关键词,用箭头、线段等方式表示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地感受具体的教学内容,便于理解与记忆。
        3.教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想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积极作用,历史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下课后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制作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在多数的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很多历史教师都是自己制作物理思维导图,当他们绘制完思维导图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详细地解释。尽管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历史课的效率,但是却难以培养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有的历史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过于枯燥,他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思维导图作用的发挥。面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历史思维导图,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历史课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应当高度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当中的应用,然后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最终提高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效率。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灵活展示出具体的历史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掌握、理解历史知识,并形成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用思维导图建构记忆与理解历史的桥梁[J].求知导刊,2016(13):115.
        [2]刘雅莉.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266-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