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与科学的艺术碰撞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周静
[导读] 近年来,因为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之科技也不断进步。
        摘要:近年来,因为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之科技也不断进步。在“科技创新与课程变革”这个大环境下,能够把传统的美术教学与现代科技创新联系起来,运在日常教学中随时注重科学知识的渗透并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来解决传统美术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以此达到学生更热爱美术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美术教学;科学知识;科学与美术……

        提到科技创新与课堂教学,应该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线小学美术专职教师,我没有机会任教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细细想来,我们小学美术课程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当美术邂逅科技,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点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与科学自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知识本身就具有科学性,美术新课程中也有许多同科学息息相关的内容,加之年幼的孩子大多喜欢美术,所以,如果能借助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进行科普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艺术与科学的紧密联系,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能否正确把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整合科学与艺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美术教学设计科学实际,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上,美术表现的内容和材料上等,都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三年级美术“面具”一课,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选用中国传统的傩戏面具为文化点,傩面具选用只是考虑到这个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没有想到傩面具都是狰狞的表情,学生是否会觉得恐怖?给学生材料去学习傩面具的起源、发展、进化、现状,经过反复试讲和修改过后,课堂环节是流畅的,但是我感觉到每一次的课堂学生都是被老师拖着走,老师“自说自话”的时间太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有效的调动起来,导致每一节课都上得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灵动性,不够精彩;而当时我的想法也是能够顺畅的上完一节课就万事大吉,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通过自主学习到了面积文化,探究出了其艺术特点,是否对本课有较高的兴趣和创作欲望。40分钟的课堂时间十分有限,面具一课试讲下来时常都会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要做到不贪多求全、容量适当并非一件易事。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如:傩面具虽然“恐怖”,但他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的雕刻工艺,这样从学生的层面去引导换一个角度去发现美。
二、?小学美术课堂要把握好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在实际教学时,职初教师抓不住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至于出现“拼盘”现象,教师拉完整个教学流程,教学问题诸多,孩子学习效果欠佳。对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的正确认识已是研究“科艺”活动的重要问题。
一是按人的认知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规律发现“整合点”。例如人美版教材一年级美术“纸飞机”一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孩子去认识飞机。认识飞机,一般从飞机外型着手,了解飞机的机身、机翼和机尾,然后认识各种不同造型的飞机,如直升飞机、客机、运输机、战斗机等,再认识这些飞机的用途及作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们较深入地了解飞机。二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判断“整合点”是否让孩子接受。

例如:三年级美术“面具”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面具的文化,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一副有民族特色的面具。如果只给孩子们讲“面具的历史、面具的特点”等,这个内容太抽象,学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对小学生讲就太难了。
三、在美术教材中找到科学与艺术的整合点。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与科学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将科普知识与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仔细通读1-6年级美术教材,就会发现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内容。以人教版美术教材为例,每一册中都能找到跟科普有关的课题,如:《演电视》(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机器人》、(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等等。例如在《机器人》这一课教学中,经过三年级四个班教学课后思考我发现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增加有关机器人的科普知识,让学生了解机器人是如何形成的,观察它们的外形,掌握其特点和功能。课前,美术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或图片演示各种各样机器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到机器人的设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机器人外形和功能的设计,在审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与机器人有关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创新也是科学与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源泉。小学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幻美术创作时,要鼓励儿童大胆设想,大胆创造,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描绘新内容。评价作品时,对于那些构思大胆、富有新意的作品,即使表现手法拙劣也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儿童绘画的技能技巧是可以在不断地训练中逐步提高的,而创新精神的抹杀却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辅导儿童进行科学幻想绘画和设计时,美术教师首先就要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例如: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崇尚绿色、注重环保”成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理念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科技研究领域,也使低碳、节能、环保、多功能成为了绘画、设计的主旋律。如果美术教师能让学生关注如何摆脱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问题,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幻想绘画的创作,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把握好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努力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发掘科普知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在欣赏过程中巧妙地将欣赏内容与科学知识讲解相结合。在科普美术创作表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做到这些,就达到了科普与美术教学有机渗透的境界,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科学素养都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提升,美术教学内容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黄海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点之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3期,第36页。
[2]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5版,第33、536页。
[3陈迁.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兼论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9-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