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自主创新能力,让创造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各方面,使学生的活力真正焕发出来 。
关键词:培养 创造力 观察能力 记忆力 想象力 求异思维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已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的提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
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绘画对象的主要途径,创造力的基点在于观察力,创造是从观察开始的。一些学生在创作时苦于没有绘画素材,普遍的原因是观察力不强,平时没有把生活素材积累起来,大脑里储存的信息贫乏,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当从观察力的培养入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激起他们的观察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人们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对他进行探讨,甚至不遗余力。曾经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画马栩栩如生,而且还能随手画出不同动态的马来,让人很是惊叹。是因为他对马很感兴趣,平时收集很多马的图片,一有空就想画一画。可见,兴趣是认真观察事物的感情基础,是入门向导,是创造的精神源泉。
产生观察兴趣还要靠正确的观察方法指导,只有正确观察和认识绘画对象的基础上,才能为下一步正确的表现对象打好基础。
二、记忆力的培养。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绘画中的语言是形象,形象的积累要靠记忆。绘画首创不能凭空产生,应有一定的根基,就是人们以往的经验——保持在人的记忆中的原来的形象。记忆力越强,记忆的素材越丰富,可行创造的领域也越广。可见,记忆力是创造的前提。许多画家往往能对瞬息呈现的人物景象在绘画中准确的再现出来,这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练出了惊人的形象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直观、鲜明的事物及兴趣浓厚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比较深,因此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中,“默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观察后默写他感兴趣的东西,或者看动漫画后将卡通形象默写出来,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脑子里就会贮存丰富的素材。创作时要画什么就感到非常自如。其实在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记忆想象、创作等练习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极好形式。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习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观察和记忆仅仅是头一步,艺术构思才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学生要将生活中观察和记忆中的素材通过大脑进行选择、比较、艺术化的处理加工、再加进自己的思绪和情感,最后生动的在纸上表达出来。这个构思过程要通过想象力才能完成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是不可忽视的。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有成人达不到的更强的感受性”。 我们应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对事物进行随想,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所选择的素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
四、引导求异思维。
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需重视反常的逆向的、发散的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求异思维往往产生新奇、独特的见解,敢于打破固定模式,从而形成新思路,使学生的创作更有童趣,更富有个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复杂性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对创造性活动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成果,不要一味的否定学生的一些创造性成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能,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其实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构图来表现,我们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索。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途径和方式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去总结,并能灵活掌握,因势利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创造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各方面,使学生的活力真正焕发出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