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学生对素质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而言越来越重要了,针对这个现象,本篇文章选择小学音乐学科为观察对象,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音乐是表达个人真情实感的一门艺术,通过渲染力达到与他人共鸣的效果,也可以综合性的反应出社会现实的情境,所以音乐的培养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对学生的健全人格、思维力以及创造力起到辅助作用。音乐有着庞大的要素体系,通常被划分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以及自助音乐需要等四部分,这四部分要素已经基本囊括了音乐的知识体系,
这四个要素所包含的内容基本概括了音乐相关的知识体系,对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篇幅的限制,下面笔者选取了其前三项作为实例,并对如何有效地渗透到课堂中进行了总结。
一、小学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质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实施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了对学生基本音乐知识的讲解和教学上,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全面发展,很难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教学大纲要求下,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音乐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后,会尽快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音乐课堂的魅力。此外,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促进作用。在这个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的时代,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快速地适应未来社会,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有效结合舞蹈练习,渗透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要素是音乐素养的重中之重,包括音乐的表现力、表现能力、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它的核心是用音乐来表达个人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舞蹈”活动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众所周知,舞蹈和音乐在表现力上是相互依赖以及相互促进的联系性。音乐注重灵感,舞蹈注重表现力,具有实践性。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并在实际行动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很好地将音乐实践素养贯彻到课堂中。
例如:以“踩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唱这首歌的同时,结合相应的编舞和练习,引导学生练习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比如在编舞方面,为了表达孩子们“踩雨”的快乐,教师先安排了一个学生跟着旋律踩节奏。随后,由这位同学做一个叫喊的手势,吸引了更多的孩子“踩雨”一起玩耍,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在雨中无忧无虑的玩耍。同时,引导学生在雨声的后面加上ei和hei,在其他空拍处拍手,进一步增强了热闹的气氛。这样的模式,可以极大地渗透音乐实践的素养,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影视欣赏渗透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影视作品问世以来,就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素养,反映了特定地区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这一特征与音乐素养中的音乐文化理解内涵高度吻合。所以,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影视欣赏作为一个桥梁环节,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将此作为课堂的切入点,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向传递,促进学生这种音乐素质的有效生成。例如:在讲授《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一课时,作者很方便地以影视欣赏为切入点展开课堂教学。
比如,除了教学外,笔者还播放了被困微山湖岛游击队员的视频片段,并利用影视情节的张力,掀起优美的歌曲和优美的旋律,向学生们传达游击队员们的心声,冷静、无畏和坚定乐观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学们还通过影视欣赏,了解了这首歌背后隐藏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实,深刻体会了我国传统革命战士艰苦朴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这条线索下,学生们对这首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革命传统有了很好的理解和继承,极大地促进了音乐文化理解的渗透。
总而言之,在小学课堂上渗透音乐核心品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结合课堂实际学习情况,甚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雷雷.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中核心素养理论运用策略[J].北方音乐,2018(20)
[2]杨雪莹,徐佳.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