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 ————打开学生遨游音乐殿堂的羽翼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孟庆军
[导读]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优美典雅的艺术,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优美典雅的艺术,它流淌着诗情,宣泄着画意,倾诉着情感,旖旎着生活。音乐课正是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步入这高雅的艺术殿堂。新课程理念更是要求将音乐课堂变成“师生心灵对话、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那如何将这一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反复探索研究,在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引领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
        生命化课堂教学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展示自我,激发想象,构建出富有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
       
一、打开音乐课堂,将音乐融进生活——给学生一片自在天空

        1、设置自然贴近的教学情境
        在学习《国歌》这一课时,我给同学们播放了建国七十华诞的盛大阅兵庆典活动。当穿着新式军装的三军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城楼时,当运载着现代化武器的军车、坦克缓缓通过时,当一百多架包括战斗机、轰炸机、加油机、直升机划过蓝蓝天空时,尤其是在解说员说到这些武器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生产时,作为一名中国人,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欣慰的看到每个同学眼神中的骄傲和自豪,在这样的情绪之下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我又适时引导,让同学们想想哪些事物象征着祖国的形象,同学们自然地想到了国旗、国徽、国歌。我让同学们知道,国旗、国徽、国歌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向同学们展现了《国歌》的创作背景,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的紧迫,从而体验到作者田汉在创作时的那种急于唤醒全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迫切心情!
        在这样的情境渲染之下,这些平时活泼可爱的孩子此时稚气的脸上写着凝重,他们在读歌词的时候声音是如此坚定而充满力量,我听得到他们对祖国的爱恋。学唱歌曲的时候,他们超乎以往的专注,在这样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中我们成功的学唱了庄严肃穆的《国歌》。
        这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适当的情景设置让同学们迅速的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贴近了创作者的心灵,并与之进行了情感的交汇与心灵的碰撞,从而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歌曲中,深情地演唱了歌曲,同时成功的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了同学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
        2、走进色彩斑斓的世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孩子和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
        在《春之声》的教学中,我正是把课堂设在了校园里。我带同学们走在校园中,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春天。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飘飞的杨柳吐露新绿,优雅的玉兰亭亭玉立,灿烂的迎春花团锦簇,无一遗漏的被孩子们尽收眼底,更有温暖和煦的阳光,轻柔拂面的微风不时的提醒大家春的到来。在这样美丽的春光里,我抓住机会,让大家自由发挥,说一些表现春天的词语、诗歌、散文、歌曲。同学在春的启迪下思如泉涌,妙语连珠,看着同学们一脸春色,我不由心中暗喜:好一片春色满园啊!机不可失,我适时带领同学们进行歌曲《渴望春天》的学习。
        将这样的教学内容回归于自然,给同学们一片广博的天空,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自然环境中,更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让他们自主的去感受身边的一切,既领会了教学内容,更完全的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将感受的权利放手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感觉。
       
二、以情感人,体验音乐的情感艺术——引发翱翔的强烈愿望

        弗德雷里克·柏辽兹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进行试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音乐是一种表现情感激发情感的艺术,而对音乐的欣赏过程无疑就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欣赏者对于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感受,与创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从而产生共鸣。


        正因为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因而在音乐课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爱动人,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带着自然萌发的真情实感去融进音乐,感受音乐。
        在学习《鼓浪屿之波》这课中,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同胞一直处于隔离状态,许多人尝尽骨肉分离和思乡之苦,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中国人的愿望。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的体会到思乡的情感,我给同学们讲述了真实的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不得团聚的故事,并用多媒体展示唐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同学们从诗中的意境进一步感受思乡之苦,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作曲家钟立民和作词家张黎创作这首作品时的深深爱国之情及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团聚的殷切期望。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体会音乐的意境,既可以领会到创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升华了同学们自身的情感,懂得了爱的价值,学会了爱祖国爱亲人爱生活,并将这种爱和音符一起播洒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三、恰如其分的放手与引领——展开飞翔的探索羽翼
       
        曾看到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很有哲理的关于教育的说法:教育孩子就像牵牛,不能像无知的牧童,一味的硬牵着牛的鼻子,这样既很累有时还会惹怒了牛,适得其反,而应该像有经验的老农,只有在关键的时候牵引一下绳子。
        细想起来,教育孩子却也有此道理,既不可以放任自流,天马行空的漫无目的,又不可以过于禁锢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回归本位,学会引领”。
        然而一味的沉醉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在沉醉之中思索感悟并有所获益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本课的学习欣赏中,我以学生自行感受为主,让学生自主参入自觉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并在关键点给予提示启发,让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体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欣赏境界,并灵活的把知识点融入到欣赏当中,让同学们在真切的体会中领悟了知识。
       
四、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体验自由翱翔的乐趣

        美国教育家苏娜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生命化教学崇尚“学生第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以源自心灵的音乐体验和独特的音乐思维,用各种方式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体验到自主探索的乐趣。
        1、激活课堂教学,人人自主参与
        音乐的学习是需要亲身感悟而并非是靠单一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课堂中要想让学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则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首先,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真诚用微笑打开学生的心灵,敞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从而获得思想的共鸣。
        其次,我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参与意识及探索欲望。
        2、丰富的课外活动,个个展示风采
        要想使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单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去。我在业余时间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既丰富了课外生活又提高了学生们的组织协作精神,更使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实际锻炼的,其结果往往一举多得,收益颇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48.6
2、《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作者简介:孟庆军(1982-)男,籍贯:山东省荣成市,民族:汉,职称:初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音乐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