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王庆玲
[导读] 问题教学法作为当下时兴的开放式教育教学的方法,
        摘要:问题教学法作为当下时兴的开放式教育教学的方法,在初中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尤为受欢迎。近几年随着“问题教学法”的兴起与不断地深入实施,对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问题教学法”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发展影响颇深,为此,本文就针对问题教学法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分析
导言: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开始实行。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也作了修改,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当然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进行革新。问题教学法正是适应新课改要求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好方法。
1 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涵义是全新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其他的“问题教学法”相比,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与它们对“问题”这个教学手段运用的力度、方式和目的是不尽相同的。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中,“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成为一根主线,问题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形式活泼,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他的“问题教学法”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再有,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不像其他的“问题教学法”把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而仅仅是作为一个学习内容的完成,随即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又形成新的探究性问题,转入新的学习。学习成为一个问题循环递进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具有创新的意义。它既是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又是教学实践上的创新。
2 问题教学法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
2.1 问题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来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教学的关键。而问题教学法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它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问题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素素养越来越被重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实施问题教学有助于教师确实转变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加强教学研宄,提高教学艺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2.3 问题教学法有利于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实践思想品德课实施问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而且有助于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的基本内容包括个体的育智功能和育德功能。育智功能在于培育学生的公民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把握人与社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参与社会、建设社会的智慧和能力。当代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其根本功能是个体的育德功能或个体的公民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功能。
3 问题教学法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3.1 设置情境
        3.1.1 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其中包括应掌握的未知的关系、活动方式和条件,反映的是思维的对象、内容。在问题情境中,未知的东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组织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就是要使学生有可能掌握比在一般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更概括的知识。
        3.1.2 问题情境的另一组成成分是学生对新的未知的东西的需要,反映的是思维的动机。

知识的掌握过程,不是靠思维本身来实现的,而是靠具有一定的能力、兴趣、需要的思考着的人来实现的。只有使学生的己有知识与新的未知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才能使之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兴趣。
        3.1.3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学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既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包括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这就意味着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可能性。
3.2 提出问题
        3.2.1 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觉悟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教学的过程,实质也是教师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是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
        3.2.2 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
3.3 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针对中学生小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几个小痞子拦住搜身,并抢去身上仅有的10元钱。这几个小痞子要他第二天带30元钱来,否则要收拾他的这一情境,教师提出“假如你是小A,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①身上带上武器,下次碰上准备自卫。②第二天带上几个同学去和那几个痞子打群架。③第二天给他们钱,但告诉他们以后再不要纠缠他。④报案,寻求警察的帮助。⑤及时告诉爸爸妈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小结,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课堂讨论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自己设疑、解答、分析研究、归纳法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3.4 理解应用
        理解应用这一环节,对思想品德来讲可以说课外时间多于课堂时间,课外活动多于课堂活动。课外活动能巩固和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观点、方法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继续和延伸。课外学习可以尝试多种形式。其中课外作业是常用的一种形式。课外作业是温习、巩固、消化和应用课堂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自、,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例如,我在给学生学习七年级思品课上关于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这一内容时,在课上让学生谈自己对新环境的感受,谈自己的困惑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再让学生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否解决,谈他们新的感受,这样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思品课对指导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总之,问题教学法最为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的特点。它符合二期课改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以“适时原则、因人循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及独立性原则”来指导问题教学法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在感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与反思问题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苏舒.探索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如何利用问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J].2017.
        [2]罗匀.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J].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