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习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评价检测这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们历来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认为预习可有可无,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成,过于笼统,或者只限于一些简单的抄写作业,时间长了,教师的态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逐渐觉得预习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简单应付了事,甚于少数教师极端地认为预习根本不需要,让学生预习是在浪费时间。但事实证明在学习活动中,预习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它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时就开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自学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在乎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仅此而已。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课文结构进行必要的交代,设置悬念,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尝到预习的甜头。只有学生对预习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认真对待预习,也才能从预习中获得收益,从而反过来强化预习,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重视传授给学生行为有效的预习方法。
(一)阅读“导语”
现行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每册均以专题组织单元,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有简单的“导语”,明确的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前,首先应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语”部分,使学生对本单元教材有一个总体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胸中有全局。
(二)通读全文
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难免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读课文时,应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意,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告诉我们哪些知识,什么道理等;二是准确地找出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句;三是带着课后问题通读全文。
(三)供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通过查字典、词典,翻阅资料或上网查阅等方式,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这样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
(四)反复大声朗读
古人云:“读书白遍,其义自现。”在预习过程中,朗读,尤其是大声的朗读极为重要,不可忽视。无论哪个年级,预习的首要任务就是熟读课文。预习时的朗读一般为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等;第三遍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
(五)勤动手、多积累
徐特立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中,所谓“动笔墨”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进行“圈、总、勾、画、批、问”,并能随时将课本或其他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积累下来,做笔记时如果是在课本上最好使用铅笔,以便改正,所做的符号最好是统一,以便在全班交流。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效率,又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六)大胆思考,敢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能提出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最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因预习时有疑惑,学生上课就能有的放矢,有重点地听、有目的地质疑、发问,从而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督查预习效果,促进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还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让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形成预习习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应认真考评,组织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分享成果、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成果得以展现,这一过程也相应地促进了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还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适当的提醒、批评,促使其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
合理,科学地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前预习方法,会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使其智力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前预习这一课题上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力争使课前预习这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金钥匙达到最优化,让精彩教学从预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