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生对生活加以个性化观察,并对观察所得加以个性化思考,再个性化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才能让作文带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展现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自信,“我是XXX……我为自己代言”的气魄,用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气概!
关键词: 写作 个性化观察 个性化思考 个性化表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喀赖尔曾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刘锡庆教授谈到写作时也说“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要让文章从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学生必须在写作时“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为自己代言。而学生如何才能发展个性化,如何才能表达个性化,又如何把握好“个性化”的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我们可以在学生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环节进行个性化训练,使之能以己之手写己之心。
在学生信息输入阶段,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对其进行个性化观察。
通过个性化观察获得个性化的感受是个性化写作的重要前提。观察,就是观察周围事物及生活。这种能力是学生获取素材及提炼主题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观察中,每个学生总是用带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各人的思想不同,其语言表达也必定带有自己的个性,具有自己的独创性。
进行个性化观察,需要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无”处看。
用“纯真”的眼睛观察“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生活,写出的文章才能源远本固。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求诚”,便有材料要真实深厚之意。“真”不单是为人之本,也是作文之本。“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宏大的世界本就是由若干细微之景,细微之物,细微之事,细微之情,甚至是细小之数构成。无数的“细节”组成了饱满的生活,从细处着手观察能获得更多真切而详实的感受。去“见常人之未见”。我常引导同学们观察生活,从细微之处入手,获取真实的感官资料和思维素材,为进一步加工信息做准备。比如,我们教学楼下花园中有一丛芭蕉树,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芭蕉嫩叶的生长过程。他们发现了芭蕉树聚少成多,发现了芭蕉树霜冻后仍重焕生机,发现了芭蕉嫩叶卷成筒状生长,只有在长到足够大、足以抵抗风雨侵袭时才会展开……这类观察让同学们为后面的进一步思维活动提供了更丰富更直观真实的一手资料。
在学生信息加工阶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
在经过个性化观察获得个性化感受后,我们还需要对这些“片段化”“表象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文章要有新意,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因而富于生命力的个性化思维就显得犹为重要。个性化思维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等特点。
我班上的一次早读课,领读的科代表让大家拿资料A出来,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拿B嘛!没带。”科代表看着忙乱的同学们无奈地说:“上周就通知带了的。”这时部分仍未找到资料A的同学也跟着喊读资料B,班上闹哄哄的,似乎多数人都没带。科代表左右为难,只得又做了读资料B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又引起那些已经准备好资料A的同学的不满。
“有很多人没带得嘛!”科代表无力地补充着改变决定的原因。看到这种情况,我想看看到底有哪些同学没准备资料,便让科代表仍然领读资料A。结果发现,全班真正没带资料A的同学就3个。写作课上,我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一下他们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同学们踊跃发言后又对发言内容做了梳理,发现同学们思考的角度有做决定的科代表,有没带资料的同学,有带了资料但受到影响而放弃寻找的同学,有坚持并找出资料的同学,有轻易就找出所需资料的同学,还有加以干预的老师的角度……同样是从科代表的角度入手又分了几种情况,比如应该适当坚持自己的原则,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灵活的调整,再比如不要被假象迷惑了眼睛等等。
对发生在身边的这件小事,我们进行了真切细微的个性化观察和思考,从“无”中看出“有”来。可以说,这个过程展示了纵向、横向、逆向等多角度、多层次及开放性的个性化思维特点。更是反映出我们个性化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对个性化的观察所得进行深加工,“脑中有我”,让所见所闻中有我,让所思所想中有我,所写之文才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在学生信息输出阶段,引导学生将个性化观察和思考所得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个性化表达需要我们情感态度真诚。也许表达技巧不同,但文章的情感态度是真诚的,这也是让人共鸣的前提。
个性化表达需要体现审美高度和思想高度。学生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对自身审美和思想进行历练的过程。达到一定审美高度的学生,其内心就会像大自然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将“小我”与“大我”的壁垒打破,把大千世界与个人联系在一起,写出的作文在审美高度和思想高度上都独具个性之美。
个性化表达还需要我们进行个性化的发挥。一是文体的个性发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即使同一种感受也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在作文的形式上翻新花样,从诗歌、网络主页设计、标题化、日记、戏剧、科幻作品到病例诊断……不一而足,这些形式上的创新,得当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能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二是技法的个性发挥。阅读面广,文学素养积累较好的同学写作时可旁征博引,精当的援引可以使我们的个性化感受富有文化品位。辩证思维较好的同学,可在抒情说理之中加入思辨意识,这可以使我们的感受闪烁理性的色彩。至于各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哪一种更适合表达我们的感受,哪一种就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对丰富的技法加以灵活的运用并进行创新,我们的表达想没个性都很难。三是语言的个性发挥。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生学写作文,目的虽不在流传,但文从字顺,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情意,是必须做到的。个性化作文的语言除了一般作文对语言的要求外,还必须实现个性化。包括那些唯我独有、浸染着作者灵动的“情愫”的语言,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语言,那些富含韵味、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智慧的语言等等。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个性化”内涵,进行个性化观察、个性化思考和个性化表达时,也要让学生把握好度,要避免走入“个性化”就是“玩另类”“偏激”“孤芳自赏”的误区。
总之,引导学生对生活加以个性化观察,并对观察所得加以个性化思考,最后个性化地写作与自己生活、生命和情感水乳交融的作文,才能使他们的作文充分体现其个性特征,展现出其“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自信,“我是XXX……我为自己代言”的气魄!用笔“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气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
2、《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曹明海主编。
3、《高考个性化作文成功秘典》现代教育出版社 李贺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