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构成的重点内容,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苦恼学生写作不好教,很多学生也对写作“敬而远之”,称之为“让人头秃的学习内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问题。阅读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是写作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的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写作教学;高年级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优质文章,做好这些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因此,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总结语言、学会词句运用、学会文章构思,从而掌握写作的方法。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阅读与写作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阅读与写作的现状
古人讲阅读提倡“书读百遍”,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太急于求成,在进行课内文本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查生字-分析-作者介绍-背诵”成为了教学的固定格式;而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还在使用“布置题目-读范文-独立写作-打分”的老套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道扬镳”,无法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导致学生“读不明、用不对、写不好”[1]。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的策略
(一)分析写作顺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写作要讲究一定的顺序,不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辩论,都应该按照顺序来,不能想到哪写到哪,这就需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下笔之前将写作内容整理清楚,有序地进行描写。例如在《开国大典》一文中,作者就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对1949年开国大典的举行进行了记录:首先是典礼开始前,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在广场,接着毛泽东主席出现,典礼开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结束,整个文章顺序性非常强,并且详略安排得当。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初读后按照顺序对课文整体进行划分,再逐层进行学习,强化学生对“文章顺序”的记忆,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在之后的写作中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然后布置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描写一个活动场面,要求详略得当。这样,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分析重点词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一篇文章中,重点的词句往往是作者对细节内容的观察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对于文章的主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材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关注。例如《穷人》一文,作者对西蒙之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冰冷发青的脸、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而她的两个圆脸卷发的孩子“紧靠在一起、盖着旧衣服蜷缩着、呼吸均匀、睡得香甜”。一生一死两个强烈的画面冲突,被作者细致地刻画出来,让人眼前仿若出现了这一幕悲剧,读来不禁为之一颤。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反复阅读,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详细的分析,读完这段描写,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想法:有的学生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即使自己面临死亡,也要为孩子做最后一件事;有的学生说这段凸显了西蒙和桑娜生活的艰难,更突出了桑娜的善良;还有的学生说,这段描写是突出了统治者的黑暗,暗示着所有底层人民生存的艰难……然后渗透学法指导: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运用对比手法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题有着很大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上这些方法写一个片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修改,然后小组挑选代表在全班分享。这时,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作方法。在这个理解、交流和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说逐渐在向着“见微知著”的方向靠拢,感知、分析、理解和推理等能力都在成长,这对于他们之后的自主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品读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说:“厚积言有物”,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就言而无物。那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就要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从文中积累词语,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在《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首段进行分析:作者在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想去捉蝴蝶,有的说想把它画下来,还有的说希望夏天快点来……其实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却独具一种“清水出芙蓉”的韵味,这就是我们写作所追求的,能够吸引人的美感。在批改学生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对“美”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在他们的印象中,所谓“优美的词句”,一定是浓墨重彩的,在文章中多的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写作华而不实,读来味同嚼蜡,这和教师的引导不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对优美词句的品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分析、联想、感受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体会,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学审美,用这种独特的美感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四) “有感情的”地阅读分析,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写作,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在表达,一篇没有感情的创作是没有灵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有感情”的阅读分析,提升写作的内涵。在我们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有着明显的情感色彩,适合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文中详细的回忆了李大钊同志在遇难之前的情形,通过表情、神态、举止、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将这位革命先烈的临危不惧、从容赴死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将李大钊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在生活中的温厚慈爱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父亲的爱、敬仰和怀念,融入了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在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产生很复杂的情感:首先,我们敬佩于李大钊同志坚定的革命信仰;同时,也对他不肯离开终至遇难的结局表示惋惜,对革命反动派的残酷不仁表示痛恨,以及对千千万万像李大钊一样的先烈表示怀念。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领悟出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刻画人物形象的。指导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写出真情实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分析,领悟写作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思想、有道德、有追求的新时代少年,这不止是助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义重大。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理解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进行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写作方法的渗透,首先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个性化表达,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仿写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叶顺兰. 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融合的相关思考[J]. 语文课内外, 2019
[2]林凤伟.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分析[J]. 华夏教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