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切入,小题大做 ——吴勇老师《故事里的象声词》课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卢梦月
[导读] 吴勇老师的这节作文课,选择了平时不被大家注意到的“象声词”作为切入点
        吴勇老师的这节作文课,选择了平时不被大家注意到的“象声词”作为切入点,并不断对其使用方式及特点进行放大。整节课围绕象声词在作文中的使用以及象声词的作用,引领学生打开借助“象声词”进行写作的大门。
        一、精准的聚焦
        “象声词”在词语的分类中很不起眼,很少有教师会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生写作中象声词的使用。而吴勇老师不仅关注到了象声词,还由此生发,围绕“象声词”的使用组织成一堂完整的课。这节课的核心教学点,就是吴勇老师总结的关于象声词的三方面:“象声词出现,要加引号;象声词开头,吸引读者;象声词变换,推进故事”。从小处着笔,让学生关注象声词、了解象声词、使用象声词。
        通过吴勇老师这节课聚焦点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的课堂上,各种词语之间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关键是看能否恰当的运用。就像连词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滥用连词则会造成连词病。而象声词这种不被注意到的词,只要运用的恰当合理,也可以让作文生动起来。
        二、清晰连贯的过程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以吃零食这一细节入手引出象声词,接着展示一篇学生的作文,借没有象声词与加上象声词后效果的对比,使学生更鲜明地感知到象声词的作用。这些环节都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近象声词。
        明确了象声词的使用会为作文添彩后,吴老师顺势教学生如何使用象声词,即落脚到“象声词出现,要加引号;象声词开头,吸引读者”这两个用法上。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两个方面,显然是对象声词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接着,吴老师将这篇短文中的象声词分为三组,通过让学生寻找这三组象声词应用场景的不同,总结出“象声词变换,推进故事”的作用。关于象声词的这三个知识点是层层推进,不断深入的,借用一篇短文对象声词进行了深度的探讨。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知识后,课堂进入到了应用的阶段。先是教师说出几个象声词,让学生想象接下来的故事。这既是对象声词与故事情节关系的练习,又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考验。不过这只是课堂中的一个小应用,最后教师在PPT上列出几个象声词,让学生应用这些象声词写成一段故事,是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大的整合与运用。通过看学生最后的片段,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被打开了,而且能够自觉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在自己写的片段中。从这一方面看,吴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因为学生真实地在课堂总学到了东西,并且经历了丰富的想象。而这节课教学过程的清晰连贯,其实也是得益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准聚焦,小题大做,舍弃了旁枝末节。


        三、语文教学的“度”
        这节课的聚焦点非常明确,但是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这节课中,吴勇老师有两处地方是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首先,在学习用象声词开头的的时候,吴勇老师对学生原先用“有一天,有一次”开头的做法进行了完全否定。正如象声词虽然不起眼,但是正确使用也会使作文换发光彩一样,汉字中任何词语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作为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学会恰当的使用,而不是对不符合本节课教学目的的内容进行完全的否定。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时要尽量使用辩证的语句。
        其次是象声词使用限度的问题。通过吴勇老师这节课,我们固然可以看到象声词的恰当使用所呈现的效果,但是也要思考,只要有声音出现就使用相声词是否合理的问题。显然,如果一出现声音就要用象声词,可能会让这篇文章显得有些累赘。就像写作时,许多教师一讲到细节的好处,就恨不得让学生对所有的描写都写得越细致越好,最后忽略了作文也要详略得当的问题。
        这启示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尽管可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但是教师自己要知道:虽然只是教学生画一棵树,但自己心中要有一片森林,要有大局观。不能因为这节课讲这个知识,就告诉学生个知识有多么好。要学会用,但同时要学会不滥用。
        四、反思与建议
        任何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中进行完善。针对吴勇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两点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课堂最后,教师出示了一组象声词,让学生根据这些象声词想象故事,并用上这些词。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发现想要让学生全部运用这些象声词是有难度的,这样就像将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固定的场景中,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大大下降了,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把词都用上而造出了病句。针对这一点的改进建议,其实可以选择给学生播放一段无声的短片,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该在哪些地方运用象声词,该怎样组织语言进行写作。这样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可能会更大一些。
        其次,就是围绕象声词这一主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可以从“人说的话都是加引号的,象声词为什么也要加引号”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获得对“宇宙万物皆有声音,这些声音就是他们在说话”的感知,透过象声词加引号这一现象看到其本质,学生在实际写作时就会多一些情感方面的体验,少一些形式上的技巧。或者,除了用象声词表达声音外,再给学生拓展“通感”表达声音的方式,列举《老残游记》中对歌声的描写,让学生在象声词之外获得表现声音的更广阔的思路。
        总之,吴勇老师这节课通过对象声词的精准聚焦,以及围绕象声词写作进行的深入挖掘,让学生牢牢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并学有所得。精准聚焦无疑能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更明确,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忘记语文教学的大局观与整体性,不能忘记这节课和下节课的联系,以及这节课和整个语文课程的联系。想要教学生画一棵树,教师的心中要始终有一片森林。这始终需要教师拓展思维、辩证思考、深入挖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