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5G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的思维、信息的处理、产业的发展均发生巨大改变。在新信息环境中,图书馆为突破传统运营模式束缚,保证自身发展持续性,开始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力度。本文就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上的变化进行析讨,期望能够为图书馆资源建设与运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信息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的生成、组织、传播、利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使人们对信息需求范围更加广泛,对信息产品的质量、整合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要求,对信息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1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变化
1.1读者及阅读习惯的变化
读者变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读者群体发生变迁。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读者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信息素质低的中老年群体成为“科技弱势群体”,难以全面、快速地获取信息资源。二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变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从以纸质阅读为主转向以电子阅读为主,便捷、高效的信息化资源更受读者欢迎。三是读者阅读时空变迁。信息技术使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更加趋向于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读图、听书、看视频等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四是读者阅读知识种类的变迁。一方面,知识类型更加丰富,慕课、抖音等媒体带来平民化、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知识共享更加普遍,以往只能通过文字传播的资源现在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快速传播。
1.2丰富读者体验
与传统的纸质资源阅读体验相比,信息资源的呈现要求有更加友好的阅读体验。特别是5G移动网络问世后,资源获取更加便捷,人们对资源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资源丰富、检索精准的平台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更受读者欢迎。此外,读者对资源的实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获取资源日趋简单,资源种类日趋丰富,读者在繁杂的资源中得到的检索结果容易偏离预期,影响阅读效果,降低对图书馆的忠诚度。
1.3丰富信息传播模式
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去中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传播体现了这一特性:一是图书馆的权威性不断下降。人们阅读资源不一定要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还可通过电子产品随时随地阅读资源。二是图书馆的传播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传播模式单一,即从图书馆到读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形成了立体传播结构,实现了图书馆、馆员、读者之间的多向传播。部分先进的图书馆在线上打造了知识交流平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发表阅读心得,探讨阅读体会,分享阅读思想,形成网状传播模式,人人均可成为资源的传播者和贡献者。
1.4用户需求深度聚合
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用户对信息的深度需求,都要求图书馆在信息的组织与揭示上都要向纵深发展,更加注重信息资源的深度聚合。信息聚合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的。信息聚合是指根据用户的复杂信息需求,对来源分散的多类型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筛选、组织、整合和呈现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式,它通过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内容特征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从学科、主题、分类和著作等维度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揭示知识关联,达到实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知识服务的目的。通过信息聚合可以揭示某一领域的知识内容之间的知识关联,帮助用户构建了一个具有知识内容性、层次关联性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了最直接的指导,并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揭示启发读者发现新的知识点,新的研究领域。信息聚合的不断优化发展,将推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由“以图馆为中心的文献”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快速的转变,有助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信息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方式
2.1依靠用户参与贡献
在国外,很早就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尝试建设“用户贡献系统”,包括WIKI、谷歌、Skype等,依靠用户的参与汇聚信息资源,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内容也符合用户的阅读需求,容易被用户所接受,节省了营销推广资金。在视频方面,以往图书视频资源的制作和上传基本都由专业人士操作,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搭建了全民制作视频的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全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在参与网络生活时所产生的图文、视频都可以在筛选后被加以充分利用,成为图书信息资源。
2.2与其他机构合作建设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的检索、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更加倾向于便捷、高效的阅读模式,而传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虽然具备了系统性和易检索的优势,但在便捷、高效方面依然不及数据库商和媒体平台。同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门槛和技术要求更高,建成之后往往难以广泛传播,而数据库商和媒体平台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移动传播平台,通过微信、App等进行快速传播,从而快速提升其影响力。因此,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合作建设特色资源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成功的案例有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湖南图书馆“一网打尽”数字服务平台等,这些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利用了媒体机构的系统传播优势,按照读者的阅读喜好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建设独具特色的阅读网站。
3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3.1明确资源定位
图书馆特色资源需要将地区历史变迁、文化特色等内容直观呈现出来,应做好资源建设,以便按照定位展开后续操作。在实施信息资源建设时,图书馆应按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原则,将特色资源定位到特色地方历史文献资源领域之中,凸出地方特色,为地方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理想。要利用明确定位,将地方特色资源特性充分发挥出来,对民族特色文化载体展开深度挖掘,以求获得最佳资源建设与运用效果。
3.2运用专业软件与技术
一方面需要利用专业应用软件对知识展开重新整合,要利用软件优势妥善解决资源整合困难、用户阅读体验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应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收集用户使用反馈,以便针对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实现理想化资源呈现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力度,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做好用户购买行为以及阅读行为等数据收集,展开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确保读者需求可以得到精准化服务,进而保证读者满意程度。
3.3增强宣传力度
由于资源宣传质量与资源传播效率有密切关联,因此为保证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需要做好相关宣传。图书馆可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以线上为例,图书馆可利用网络展开新资源推广,定期发布互动信息,掌握读者需求与建议,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对用户形成有效吸引,保证信息资源建设质量。
结束语
在图书馆实施信息资源建设,可在保证文献资源共享质量的基础上,精准对接用户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能够为新服务品牌建设提供有效助力,保证图书馆馆藏资源价值挖掘与利用质量,会对社会以及图书馆自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实现理想化信息资源建设效果,对新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方式展开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祯.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策研究[J].2010图书馆情报学刊,2017,(3).
[2]韩伟,邢晓鑫,龚丽丽.国内图书馆开放获取资源建设研究文献述评[J].智库时代,2019(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