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尹春静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育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需要不断增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多,在教学中一味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小学阶段也会开展心理课,但是教师对于心理课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使得心理课程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校对于开设的心理课当做副科来进行,选择的老师也不够专业,心理课的课程时间比较多,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使得心理课部门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1.2存在不可控因素
        当前,社会形势越来越复杂,小学生面临的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小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也更多,这些信息中有对学生有利的,也有很多对学生游戏还的,这就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当前,心理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是要在心理课堂中,还要在生活中,在各个科目中进行融合,在课外的信息获取中,如书籍等。但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得学生获得的信息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容易接触到一些对心理健康不利的负面信息。
        1.3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
        我国小学在心理健康教学方面起步的比较晚,这也使得心理健康师资力量不够,很多心理健康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专业度也是不够的,这也造成心理健康课程效果不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数据非常缺乏,有的甚至没有响应的教材,因此无法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的专业度不够,在小学生出现各种异常反应或者是举动的时候,教师也没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来应对,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准确把握课程融合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断的开发和更新教材内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课程的开展,是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的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体验,端正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内容认真研究和解读,对道德与法治以及心理健康书籍进行研读,使得教师可以更好的驾驭教材和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灵活应对,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烦恼。在教学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目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融入,并发现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和共通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比如在《我和我的同学》这节内容教学过程中国,教师可以设定简单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之后,可以认识自我,并可以与同学之间更好的想处。但是如果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则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学生认识自我,并学会欣赏自我、肯定自己的价值,还要学会欣赏同学身上的优点,感受同学和集体的温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使得教学目标可以更加具体和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体会与同学之间的友情,与同学敞开心扉,关心和帮助其他同学,也同样会获得别人的帮助,从而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以及被关心的温暖,学生的体验会更加丰富。


        2.2以故事感知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相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和认知需求。在选择故事的时候可以是童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好的提升,还可以在故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价值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进行故事中的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角色的感情。比如,在《父母的疼爱》这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卧冰求鲤》或《缇萦救父》,吸引学生观看,并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对于父母的的态度。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父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父母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的爱,如,“爸爸妈妈将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像是超人一样”“爸爸工作虽然忙,但是经常给我买礼物,还给我讲故事”学生通过回忆与家长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生要爱家长,尊敬家长的感情。
        2.3以游戏体验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阶段,体验式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印象深刻,才能得到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在游戏中可以更获得丰富的情感体现。比如,在《我不耍赖皮》这节内容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体验,体验游戏的规则和竞争,并体验游戏中的胜利、失败、团结协作等情绪,让学生增强抗挫能力,提升规则的意识。再比如,在《我们的合作》这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通过游戏“同舟共济”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在游戏中可以配合、克服困难,最终获得胜利。在这些课程设计中,都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体验,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在合作中不断进步,在游戏中体验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4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可塑性非常强,但是学生自身的自觉性、自律性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让学生获得体验感,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道德与发展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以及心理。在教育学中,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中心,使得课程可以更加开放化、课程的综合性也更强,在活动设计方面也需要灵活多变,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游戏、故事、音乐等。在对一些低年级段学生教导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构建适合学生年龄的环境和情境,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得他们可以熟悉校园,熟悉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在中年级段的学生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情境活动,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游戏和讨论。在较高年级段的学生中,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活动经验,自律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也强了,可以让学生多进行感知与实践,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思想。例如,在《我的成长与家庭》这节内容教学中,一般是选择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家庭以及成长的理解,但是这种调查问卷的方式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带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课外实践任务,比如,让学生可以在家里做一天的当家,安排家里的开支,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各项收入和开支有所了解,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换位思考的环境下知道一天的开销,明白挣钱的不易,应该要合理的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升家庭责任感,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不惹爸爸妈妈生气。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合理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促进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及教学设计改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尤顺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32-33.
        [2]陈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11):62-63.
        [3]曾婷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90-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