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应树立两大意识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陈艺心
[导读] 高三复习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中三年来所学语文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
        摘要:高三复习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中三年来所学语文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如何实现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化呢?需要我们抓住关键,带动其他环节,培养学生始终树立两大意识。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课本意识;?整体协调意识;
        高三复习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中三年来所学语文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高中复习的效果如何,最终关系到学生能力的转化,更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然而,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的教学,还是有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实现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化呢?
        一、夯实基础,树立紧扣课本意识
        高考语文试卷由现代文、古诗文、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个部分组成,除了古诗文默写涵盖初、高中课本教材之外,其他部分多选自课本之外的素材。正是这样,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反正不考书本,背背古诗文就算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对于花了大部分时间所学的课本知识,却放在一边、极不重视。众所周知,高考语文试卷尽管不照搬教材,但也不可能完全跳离语文教材。相反,语文教材是高考试卷出题的基点,语文教材是实现能力转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因此,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我们必须要夯实基础,牢牢树立紧扣课本的意识。
        首先,树立紧扣课本意识,需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和归纳。以人教版为例,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内容涉及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另外还有《语文读本》等辅导教材。三年的语文教学内容,如何能在短短的复习时间中梳理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对所学的教材进行合理且有效的整合归纳。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一观点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突出对教材例子地位的肯定,二是要求对教材例子价值的最大运用。同样如此,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这个特殊的“例子”,发挥它的有效价值;同时,对高中课本中所学的重复内容,要懂得删减、整合,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复习。
        其次,树立紧扣课本意识,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是从顶层设计角度,给我们指出了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向;考试大纲则是从实际考核的角度,指导我们的复习教学走向。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熟悉教学目标,把握考试结构内容,从而实现在教材复习指导中达到准确有效地关照,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
         二、点面结合,树立整体协调意识
        在语文的课堂里,我们始终紧扣着“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主动发现、解决的问题,我们更多采用的是鼓励式、欣赏式的教学方式。

特别是在课堂上,当学生能够就某一个问题作出只言片语的回答时,老师总是报以积极的评价;而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多是在好几个学生的共同作答下完成的。这样的状况,潜移默化地使得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与不学、学多学少一个样,考试答题时只要写点内容就可以得分,甚至认为多写一些字可能就多得点分。这种错误的观念,造成学生语文学习抓不住关键,也必然使得很多学生的成绩时好时坏、不能稳定。
        一是树立对学科知识系统的整体把握意识。高三语文复习,侧重的是对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的系统总结归纳,需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根茎枝叶清晰的知识树。一方面,我们要牢固把握某个知识点具体考向的同时,要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融会贯通。比如小说阅读这个专题,我们要牢牢把握小说三要素、主题、语言等单个知识点外,我们更应该从整体出发,读懂小说内容意义,读懂作者意图,读懂出题人考核目的,从而实现答题的准确和全面。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注重各知识点之间“根茎枝叶”的相叠处,让学生打通各种文体之间知识能力转化渠道,如,不同文本阅读在句子理解、文中话语的作用上的相似之处;再如,小说里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的种种方法,和古诗阅读里运用的艺术技巧,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注重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实现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是树立对试卷构成的整体把握意识。高考语文试卷是按照组卷原则和命题策略拼配试题,实现选拔和导向功能,发挥整体测试效应的测量工具。高考语文学科组卷时,一般需要考虑教育测量学要求、高考的政策要求、语文学科要求等三方面的因素。因此,一份成功的语文试卷,它的构成必然保持着其内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我们在语文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试卷的结构进行研究和把握。以近五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构成来看,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从试题的数量上,由原先的四个部分18个题目,变成四个部分22个题目;从试题的内容上,由原先的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二选一的“选考题”,变成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都是必考题。我们进一步研究试题可以发现,2017年及后来试卷的实用文本的选材一律选取都是新闻类非连续性文本,而不再是传记类题材。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固然,高考试卷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最重要的是,传记类题材考查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和文学类小说题材或文言文阅读均有重合之处,不利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基于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当实用类文本选择传记类相关的试题时,那么文学类文本选择散文化的文本可能性也就比较大了。总之,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有机整体,每个题目都有它特定意义和评价标准,同时题与题之间又是相互关联。树立对试卷构成的整体意识,利于我们把握高考的走向。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