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文化水平在国内的不断提高,新课改在各个学校当中越来越得到落实,社会大众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者在开展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要主动追求高效率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做法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课堂的质量。另外,采取有效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终身追求和探索的目标,高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精心准备和设计教学内容,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的流畅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教学契机,想方设法的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小学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时期,小学语文是一门可以适用于所有教育科目当中的工具性学科,所以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构建起一个完备的学习体系。另外,随着新课改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求语文教学者最大程度上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断的创新创造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着眼于情境教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这个教学理念是新课改在落实过程中逐渐衍生而来的,但是,当这个概念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后,就被大家从不同角度和水平上展开了深入剖析,通过参考学习了国内外大多数研究学者所著的文献后发现,有三种观念是有效教学中最鲜明和具有代表性的。
第一点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提高教学的深刻性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把有效教学作为学生所能受到的教育工作,在学生受到教育之后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进步。
第二点要着眼于具体的教育经济学,对比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并且通过分析这两者的关联来给有效教学下定义,部分学者把教学有效性分成效果、效率和效益这三个方面。
第三点是分析有效教学内容的具体结构,有效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状态,同时也应该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是一种更深层的教学境界。由此可知,有效教学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境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积极营造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教学情境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程度,离不开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开展良性互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精准的找到相关的学习重点,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能更快速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和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以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师生良性互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处在师生互动这种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因素,扩大整体教学效果,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直接的明白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怀。另外,如果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时能够用肢体语言表达出相关的内容,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二)积极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开展正面积极地引导。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独特的个性特点,因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非常有必要。比如,教育者在课堂上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局限于课文上的字句,而是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多媒体以视频或音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有趣直观的学习情境中得到兴趣的调动,帮助学生增加记忆知识的深刻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融入学习情境中
小学语文课堂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开放,教育者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当学习到三年级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几个提问环节,提问学生这个老屋总也倒不了,是什么原因?让同学们猜测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增强自身的课堂主体性,在教师营造出来的学习情境中开展摸索和探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教育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里,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合理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因为情境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学生不断加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兴趣,为自己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逐步成长为满足社会对人才所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莹.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19):96.
[2]周喜学.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05):56.
[3]王晓玲.基于教育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上),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