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文阅读是多文本组合的一种阅读形式,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热捧的对象。然而语文教师对群文阅读的概念了解较少,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始终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本文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阐述了群文阅读的概念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高效课堂;构建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除了应对高考之外,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采取“讲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也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群文阅读是相对单篇阅读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为学生打造优质、高效的阅读平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将群文阅读教学落实到实践当中,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从而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及意义
群文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议题进行多篇文章的组合呈现,同时以这些同一议题的文章为基础,在单位时间内展开探究性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常被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议题,并将与这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共同呈现给学生,同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对文章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实现语文素养以及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群文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阅读过程当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群文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大量的阅读文本以及事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思维更广。然而群文阅读需要有效地开展,才能发挥其意义,否则可能会起到耽误学生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等负面作用。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
1、提取阅读主题,形成阅读目标
群文阅读有效开展的基础就是形成统一、明晰的阅读目标,从而让学生阅读目标的引领下探讨有价值的阅读议题。群文阅读不是要追求阅读数量的堆积,更加重视的是阅读文本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围绕阅读精心挑选高质量的阅读文本,群文阅读的立足点虽然是教材的文章,但是教师也要打破教材的禁锢,选取课外优秀的阅读文本。此外,在形成阅读主题或者阅读目标后,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集思广益,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文本,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筛选,最终形成一组阅读文本。
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对民国北京的认识,我给学生选取了周作人的《北平的春天》、梁实秋《北平》的冬天、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多篇文章或书籍,定了一个阅读主题“民国时期的北京”,这是让学生从阅读内容上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经过阅读对民国时期北京的风景以及历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北平萧瑟清冷的风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这一组文章是民国时期的文人所写,我又让学生从他们的写作风格上寻找异同点,探讨民国作家在叙事技巧上的一些规律。阅读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甚至可以在阅读之后形成一个新的阅读主题,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能使阅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设问题情境,推动自主阅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疑问是思考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开始。正是内心有了认知冲突和疑问之后,学生才会有对一件事物的探索欲望。虽然,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但是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同样不可或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阅读过程的开展也比较仓促和混乱,这样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将阅读主题细化,将阅读目标分解,并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展开阅读。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有三篇文章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三篇游记文章开展群文阅读。首先,我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三篇文言文,对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接着,我给学生设置了三个阅读问题:(1)寻找三篇文章当中共同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比如宾语后置、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2)阅读这三篇游记,寻找这三篇游记在描述自然景色上面的异同点。(3)这三篇游记都不是简单进行景物描写,还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你从当中能获取到什么哲理感悟呢?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就会有了方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结组讨论和分享,这样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
3、鼓励学生质疑,促进阅读分享
阅读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理念,还要求学生在吸收、内化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观点,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要求。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课堂当中发言和质疑,甚至提出与教师向左的观点。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勇气和胆识会得到提升,并且之间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祝福》与《孔乙己》的学习中,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祥林嫂不主动反抗,不去捐门槛?为什么孔乙己要这样子生活呢?他本来是可以自食其力的啊。首先,祥林嫂是封建社会排挤下的产物,在失去了丈夫之后,被夫家进行专卖到别家去做奴婢,在意外失去了儿子之后,祥林嫂的精神开始出现异常,雇主忌惮祥林嫂的身份,剥夺了她参与祭祀的资格。祥林嫂并非不想自救,只是在悲苦的环境之下自救只是枉然,只能在苦痛里沉沦。孔乙己之所以这么迂腐,恰恰证明了封建思想给人的毒害之深,他要拼命维护自己读书人的体面,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荒诞形象。如此一来,通过质疑和解读,学生各抒己见,在阅读交流和分享过程中,加深了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4、注重读写结合,强化阅读效果
蒲松龄曾说:“书痴者文必工。”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离的姊妹关系,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语言基础和素材前提,写作同样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阅读的理解。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读写之间的有效衔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篇幅或长或短的读书报告和阅读心得,一方面加强了阅读反馈,提高了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边城》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和学习沈从文先生的写作风格,我还选取了他的其他名篇,比如《往事》《老实人》《山鬼》等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的叙事真挚感人,并且在细节描写和人物的刻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巧。此外,沈从文先生在描写自然方面有着十分高的技术,比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边城”这样一个生活乐园。在阅读这些文章之后,我让学生从“沈从文描写人性”这一主题写成一个阅读感悟或者阅读报告,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阅读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开辟群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从而打造高效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桂相平. 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2]刘佳音.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傅丽.群文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新趋势[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