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我国农村产生了一个学习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关爱、管理和督促,他们大多数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有障碍等,笔者作为语文老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尝试教育,对培养初中留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基点 培养 农村 留守 语文 兴趣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打工一族”的未成年子女便成了留守学生,他们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据笔者对本校留守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的80.3%,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30.5%,而我现在任教的两个班,留守学生占81.2%,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32.5%。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是学习困难户,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上学,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我通过长期的教育尝试,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以纠正学生性格作为突破口
农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存在“畸形”的性格缺陷,父母出外谋生,他们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辈”亲属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甚至放纵,这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我们语文老师只要了解到留守学生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才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1.充当好“慈母严父”的角色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语文老师要用无私的父母之爱感化他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关心他们,多与他们交流,谈学习、谈人生,并要求和鼓励他们做家务。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犹如自己的第二任父母。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只要师生感情融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不少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他任教的学科。只要学生喜欢自己任教的学科,那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我们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钢笔字比赛、有感情朗读课文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性情,感受集体如家的美妙,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产生“我要努力,我要进步”的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以课堂阅读教学作为主阵地
留守学生大多数时间与老师相处是在课堂,要想培养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首先在课堂上,语文老师用导入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好的导言犹如演员“亮相一样”,能一下子抓住观众,唤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教师可以用一幅名胜古迹图映入,可以用讲故事引入,可以用音乐歌曲、电影或电视剧的某个片段导入等等。如教莫怀戚的美文《散步》,我用歌曲《常回家看看》引入,让学生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到一家人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美好品德。
其次,利用课堂教学激活兴趣。我们要想方设法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并结合新思想、新理念、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抑扬顿挫的语言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使留守学生“干涸”的心灵得到春雨的滋润。
我们要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巧妙设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画一样意境优美,像歌一样婉约动听。让留守学生心灵不再空虚,不再孤独,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正确使用手机作为辅助器
学生携带手机已成为学校一道很不美观的风景线,留守学生的家长因为长年累月在外面打工,为了与孩子方便联系,所以买手机给孩子。于是手机便成了学生与父母沟通、联系和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殊不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接踵而来,初中留守学生自制能力差,是非辨析能力差,他们大多数成了“网虫”,甚至“走火入魔”。学校对学生手机问题也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不允许他们带回学校,这似乎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留守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我行我素”,加上祖辈过分溺爱,他们在手机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忘记了做家务、做作业。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在班级中,我密切注意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协商好,对有手机的留守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在祖辈的监督之下,让他们阅读网上的优秀作文以及本学期的名著导读,然后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写读书笔记,第二天拿来给老师检查。“任务驱动”让留守学生把在家玩游戏的时间用在网读上,不但改掉学生玩游戏的陋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手机成为了阅读的辅助器,一举两得,如班中文雪琼同学,自从父母买了手机给她,成绩越来越差。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她在家里经常上微信,玩游戏,做作业也是马马虎虎,做完作业后马上玩手机。于是我做她的思想工作,先让她认真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再去看一些网上的优秀作文,久而久之,她的写作水平不但得到提高,并且越来越喜欢语文。并且叫我帮她借“文字版”的中国四大名著给她看哩。
四、以学会欣赏学生作为“振奋剂”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学会欣赏学生,尤其是学会赏识那些性格有缺陷的留守学生,是提高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那些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大多数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家人的督促,往往学习成绩差,加上经常受老师的批评,于是在学习上产生了破罐破摔的思想,无心上学,不求上进。这时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上给予鼓励,以欣赏的目光去对待。他们就好像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露,产生“我要成长”的心愿,信心十足。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只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端正学习态度,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留守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要坚信:我们的教鞭下有瓦特,我们的冷眼里有牛顿,我们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比如:今学期有个名叫欧文荣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学习成绩差,每次考试,他都是个位数,拉低了班中的平均分,我对他也很头疼。忍不住当众批评了他,我以为这是为他好,让他惊醒。但事与愿违,他变本加厉,变得“无药可救”了。一次我上QQ,看见有一个新朋友要等待验证,于是我点击通过。看见“新朋友”问我:老师,我是不是很笨,你是不是讨厌我。我想也没想就说,其实你很聪明,老师一点都没有讨厌你!他给了我个笑脸就不说话了。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是谁,说完我也没在意。可是,第二天早上,他表现得很好,一向早读“沉默是金”的他开口读书了,作业也破天荒交了,而且写得很认真,在作业的最后还画着个笑脸。噢!原来“新朋友”的主角竟然是他。一句赞扬,一个笑脸竟然让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找回了信心,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这样的教育经历真是难以置信。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上对留守学生进行探讨和尝试教育,就会走上善教留守学生的新路子,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挑战,我们就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暗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2]《中国教育研究指导丛书》,万吉灵,2018.04.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