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黄敬萍
[导读] “问”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系列的问题,并在心里产生一种疑惑、探索的状态[1],这种状态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积极性,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质的提升。
        摘要:“问”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系列的问题,并在心里产生一种疑惑、探索的状态[1],这种状态会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积极性,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质的提升。随着进些年来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化,各个课程对于学生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强,已经逐渐成为了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用“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造出高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已成为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设计;优化策略
        引言
        数学是一门很受家长重视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影响较大。从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情况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淡薄,教学过程中仍未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等,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和探究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问题设计,通过“问题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当中,达到在互动中巩固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意义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味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更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问题”是指在从事某种事件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疑惑和探究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极大的驱动人的探究意识,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难点知识并培养其创新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充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科学的方式给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当下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仍是采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未深刻领会到优化问题设计的要领,课程模式更加倾向于模式化和程序化,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注,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致低迷,思维发散遭到限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低迷,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原因,小学数学课堂趋于沉默,学生在心理上的封闭性较强,但是内心却又是丰富多样的,只是学生受到沉闷的课堂气氛所感染,不会将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这也是当下各个课堂的普遍现象之一。要想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应用和习题锻炼,如果只是一味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不仅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遭到限制,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当下的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通常利用课件进行章节讲解,将该章节的重点知识讲解完全之后,再讲解一些课后习题基本就完成教学内容,然后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自行解决,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升。
        2.教师占据教学主导。就当下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占据主导还占据很大一部分,这种灌注式教学方式能够应付考试,但是如果一旦放于实际应用或者今后的学习,就会适得其反,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的方式都十分不利,小学生长期这种模式下,很容易散失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尤其对本身就好动性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最终很难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小学生整体水平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课堂上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占了一部分。

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课堂上,学生“沉默”“启而不发”的现象存在,这些都违背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注重“课堂提问”的课堂理念。课堂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设计上,都要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化。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
        1.教学活动设计。问题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3],让其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主动提出问题,所以,教学老师要充分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些兴趣包括很多,比如军事竞技、动作游戏等个人喜好等,这些都能提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比如在运算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找茬”和“被找茬”的心理,把全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到5 人,让学生自行组织探究公式,学生在此环境中积极性大大增加,教师从中鼓励学生学会提问,极大的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贴近实际应用,教学活动虽热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就很难达到问题设计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活动。如在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中,学生通常很难掌握其中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如果同学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大坑,会怎么办啊?”一些昏昏欲睡的学生一听到“大坑”,立马就来了兴趣,教师这时候再接着说:“当我们遇到坑时,如果绕不过去,就只好把坑填平,正如我们在计算有0的除法运算时,就有一个绝佳的填坑方法:加0,这样我们就不会崴到脚了,同学们觉得对吗?”学生一听,就觉得有意思多了,纷纷大声说道:“是的!”通过这样一种教学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激发起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全身心融入到课程学习中。
        2.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口头上鼓励,鼓励其大胆提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鼓励对于推动学生的课堂效率和提问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口头鼓励是一种较为直接的鼓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认可力、且能够对学生产生很深刻影响的一种评价[4],很容易让他们接受。老师们口头上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行为的“对”与“错”的评价,更多的是对他们的鼓励和认可,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使他们觉得“我能行”,从而能够更多的、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并且发散他们的思维。
        3.充分利用提问艺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的衔接性和关联性,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全面分析和比较,高效的获得一些和该知识内容相近的知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5],提出一些开放性较强的论题,这种开放性且具有较大争论性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讨论,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事物,发散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总结
        优化问题设计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思辨意识的重要前提,对于学生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积极鼓励或者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方式,构建出一个积极的课堂,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极大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屠颖.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0):29.
[2]洪全文.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48.
[3]杨卫,朱忠立,任龙华,柯智英. 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C].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1138-1141.
[4]李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