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数学教师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材为主。那么,在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置身于团队型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正是处于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展开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通过诸多的数学实践促成连贯的数学思维。并且,教师需要给予小学生充分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互相沟通、交流,这就为有效地展开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调
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许多教师仍然是以课程教材的内容填充课堂,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不会脱离,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有些学生恰恰会厌烦这种方式,因为在学生的认知中,数学教材是挥之不去的“魔怔”。既来源于日常做题过程中的困难,也来源于教师每日布置的数学作业,所以学生对于数学教材本身就有抵触心理,加之数学课堂中依然盈盈绕耳,这就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
1.2教学方式“一枝独秀”
在很多时候,数学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在数学阅读和习题中徘徊着,这就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众所周知,数学思维往往都是由固定的方式,在长时间的训练之下形成的,于是许多教师都会为了可以稳定学生的数学成绩,会使用“一枝独秀”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学习,而这样也会造成“独木难支”的问题,当学生在遇到一些条件复杂、逻辑复杂的数学应用题时,学生会坚持通过固定的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这就容易将学生引入牛角尖中无法自拔,在以往的数学考试中会经常发生这种问题,有些学生会执着于某一道题目,致使浪费考试的大部分时间,导致最终局面题目未全部完成。可见,“一枝独秀”并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2.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2.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梳理逻辑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作为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工具,搜索诸多教材之外的数学资料,再结合课本教材可以微学术带来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可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将数学公式、图形罗列在多媒体屏幕上,这会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学知识的“逻辑”,加之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数学逻辑,致使学生豁然开朗。
比如,当数学教师在教学《三角形》时,从该部分教材内容来看,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如果仅用书本上的插图说明,显得教学力量不足,所以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说明。首先,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诸多趣味的图片,如金字塔、房顶、风车、交通标志等,并且将这些图片以此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猜一猜事物的名称,显然这些都是常见的事物,学生很容易回答上来。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金字塔、交通标志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这两个图片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会让学生联想到正三角形的概念。
接着,当教师将若干张房顶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这些房顶的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呢?”,在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虽然房顶的形成不同,但是都具有锐角的特点,这时教师向学生继续提问:“同学们,请问这些三角形是不是都会有两个锐角呢?”,这就会点醒学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锐角三角形的概念。再者,当教师向学生展示风车的图片时,教学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风车好玩吗?”,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好玩!”,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风车的四个叶片一模一样呢?是什么形状呢?”,这会让学生产生质疑,这时教师在风车的中间用虚线画出一个正方形,凸显出直角三角形的形状,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最后,教师对本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由此可见,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给学生展示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加深教材理解和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逻辑。
2.2展开数学探究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学自用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探究式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地方,在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更多时候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知,这就会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在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中,会让每个小学生参与到集体的协作学习中,这样会形成若干小范围的学习团队,一方面可以形成互促互学的环境,有些后进生可以得到优等生的帮助,优等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产生集思广益的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在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思维断档”的情况,如果在团队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想法或观点,这就可以顺利地学习或解出某个问题的答案,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当数学教师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从该部分教材内容来看,主要让学生学会三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例题掌握计算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具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将所有学生均衡地分为诸多小组,给每个团队制定一个小组长,在黑板上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如“100×20=?”、“120×35=?”等,让每个小组根据这些计算题进行探究,相信在短暂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都会求出正确答案,接着教师加大难题,加上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点,如“100×26×15=?”、“120×48÷5=?”等,显然这种题目条件更为复杂,需要学生耗费更久的实践探讨。
接着,在得出答案后,教师继续提升难度,将一些文字信息加入数学题目中,如“老师带三班和四班的同学去游乐园,每张票价为48块钱,三班共有54个人,四班共有58个人,老师一共带了5600块钱,请问够不够呢?”,可见该问题没有直接询问,而是需要计算总数后再求解,那么这道题可以有更多的解法,所以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求解,这就会让每组学生陷入激烈的探讨中。最后,教师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由此可见,从这整个过程来看,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数学功底,帮助小组尽快地求出正确答案,在这期间可以不断地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2.3对学生展开差异化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得较为积极,对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总是争抢回答,自然教师对该类型学生的态度较好,有些学生恰恰相反,课堂上不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课余时间内不参与数学练习,表现出满满的负面情绪,通常教师会直接斥责学生的不当学习行为,有时会直接将此情况告知给家长,显然学生也会受到家长的严厉斥责,这会让学生的负面情绪更加严重。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是较为模糊的概念,只要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大多时候可以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可以采用差异化评价的方法,对每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评价,促使学生可以对数学学习产生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集合多种元素的多彩课堂,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所以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教学元素加入课堂,丰富课堂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世界的奥秘,同时对学生给予不同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更有自信地学习,从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陈伦.浅析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20(05):153.
[2]黄宝林.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19.
[3]郭宏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