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化学课堂应该得到革新,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上,教师过分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现状。在化学课堂上应该融入新课程理念,促进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高效性。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获得良好素养的关键时期,如此,教师在教学九年级化学时应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准展开教学。基于此,本文从九年级化学复习和教学效率的方向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九年级化学课堂,大部分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并未在课堂上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初中化学课堂,对学生知识的巩固也是通过其海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无疑使得学生的学习被动化,教师的教学低效化,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1基于趣味实验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在九年级化学课堂上有许多趣味性的实验活动,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这一部分活动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化学,从而愿意融入化学课堂。首先,教师要仔细的阅读课程,以新课程理念的引领,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化学当中的一些奇妙的现象,并将这些现象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知学习时获得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时的调整整个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而生。例如,教师在教学九年级化学“氧气的制取”时,可以有效发现在教材当中有带火星的小木条在集满氧气的瓶中,产生的奇妙现象。在课堂上将这种奇妙的现象呈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此产生兴趣时,教师可以巧设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下小木条发生此类现象?瓶子里装满的都是什么?”如此学生发现是氧气促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发生燃烧现象,步步引导让学生在化学趣味活动中学习到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爱上化学。
2 依托思维导图,增强学习逻辑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有效的将这种方式引入其中,让学生能够基于思维导图的引领,更好的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也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系统所形成。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现有知识与以往知识的连续性,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并且能够基于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思维逻辑图。其次,教师在教学完每一章节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绘画思维逻辑图,进而帮助其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巩固新知。
最后,教师在复习课堂上也可以巧妙运用这一策略,让学生能够基于思维导图,细化各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九年级化学“酸和碱”,在学习完这一章节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比如,有的学生会以酸和碱的区别,建立思维导图。
3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理解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知识时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在合作中巩固新知。如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为学生创设化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活动当中思考、进步。其次,学生在探索过程当中,教师不宜太过干涉,要扮演好指导的角色,时时为学生提供意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提供建议,让学生在活动当中获得自信,进而愿意自主探究。随后,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评价工作,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化学“酸和碱”时,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酸和碱,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探究的自信。随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酸和碱的性质,并且让学生分成4人一组,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兴趣,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化学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效的融入一些生活实例,辅助学生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样教师在复习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基于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的学习简单化。但教师要时刻注意在引入生活实例的过程当中,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生活实例,并且生活实例的引入是为教学服务,所以教师选择了生活实例要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完“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就可以有效的引入一些生活当中关于氧气性质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探索。还可以在复习知识时引入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过程当中回顾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简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引导,实时的改善初中化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新知学习、知识巩固、复习课上实现高效率的学习,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中考中获得成绩,让学生能够获得化学素养的提升。这样的化学课堂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初中化学课堂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诸隽文. 谈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J]. 才智,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