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三驾马车,在德育方面尤为突出。该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分别分析当前德育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全国政协常委田惠光曾提出,不断提高德育实效性,应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格局。所谓“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是指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及家庭、社会的协同作用,促使德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立足学校引导
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两者往往取决于学校总体部署,所以本部分重点探讨学校层面的相关措施。
首先,要注重校园静态文化建设。校园、操场、走廊、教室、宿舍、餐厅、各功能室等场所应从不同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可视、可感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等道德教育。不同的活动场所要进行主题一致,但角度独特,形式多样的呈现,让学生从外在形式上感到亲近,从内容上感到丰富,从主题上感到深刻。
其次,要开展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目前校园活动存在着目的不明确,形式不新颖,参与不广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在各科室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强化沟通合作。学校要统筹规划整个学期各科室针对学生开展的活动,做到目标一致,整体推进;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另外所有活动要有前期宣传,后期总结,注重活动过程和参与率,避免把活动当作“选秀”——极优秀者的个人展示,要努力让每位同学参与,每位同学有提升。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加强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横加干涉。要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活动,自主内化,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前者静,后者动;前者全面呈现,后者重点突出;前者春雨绵绵,后者夏雷阵阵:两者结合,定能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加强家校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由此可见,家庭难辞立德树人之责任。那么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呢?
首先,家庭要充分认识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要尽量避免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而应该更加侧重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从而做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该较早地鼓励孩子做各种职业指向性活动尝试,为新形势下的高中教育做准备;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私密性特点,充分发挥父母角色的亲密性优势,努力克服学校重智教育和班级教学的局限性,对子女进行个性化指导,从而主动和学校沟通,凝聚家校之力,推动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处理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领导谁,谁服从谁的关系,两者应该是异质化存在,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两者切忌“僭越”——老师总是扮演父母角色,而父母总是扮演老师角色,甚至出现基于自己角色指责对方所扮演的角色。所以两者是基于个体存在的合作关系,两者只有开展平等对话,才能优势互补。但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相当多为人父母者,限于个人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德育引导严重不足,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平等关系中,学校和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引导作用。
第三,如何发挥学校和老师的主导性呢?学校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如家长委员会、家校微信群、家校论坛等。无论哪种形式,都要形成规章制度,决不能是学校一言堂。
家校合作的基本形式可以是“家长——学校”“家长——家长”“家长——学生”等,总之就是“学校搭台,大家唱戏”。
三、增进社会联动
学生孟母三迁的故事和美国教育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说明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德育过程中学校应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因素呢?
首先,要主动挖掘地方德育资源,编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系统地融入优秀的地方文化,提升个人道德素养。如聊城地区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仁义胡同,有抗日名将范筑先纪念馆,有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纪念馆,还有体现明清儒商文化的山陕会馆,有体现藏书、读书文化的海源阁等,这些应该按照一定的体例有序编入地方教材,走进课堂,发挥作用。
其次,注重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结合。如今绝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走马观花,热闹一时;参与率低;并且往往强调其所谓“励志”——其实就是纯粹引导知识学习、高考竞争,而忽略社会实践的德育作用。所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和地方课程、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甚至任意其他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活动前的知识讲解和目标明确,活动后的反馈提升,活动有始有终有过程,让学生走心入脑,逐渐内化为道德素养。
第四,“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学校通过搜集社会上有利于学生德育成长的信息,经过筛选,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资源的德育作用。如2020年聊城市援鄂医疗队走进校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身边榜样可以是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的英雄,潜心研究、著作等身的学者;也可以是矢志不移非遗传承人,风里雨里默默坚守的环卫工……他们都可以引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他们作为亲历者在讲述故事时往往更深生动,以小见大,更能感染学生。
总之,学校德育要克服社会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就应该主动出击,发掘社会积极的德育因素;决不能闭门造车,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所以要在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下,不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爱花.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之我见[J].辅导员,2019(8):224
[2]罗利萍.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探讨[J]课外语文,2017(18):225
[3]汪永智,汪士涛,于瑞霞.引导中职生人生出彩的创新性行为准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制定情况说明与内容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5-10.
作者简介:聊城市水城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聊城市优秀班主任
通讯地址;山东省聊城市卫育路65号水城中学
邮编:252000
联系电话:15863563228
电子邮箱:7872981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