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物理教学多是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依据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式或机械式学习物理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展。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强调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训练的养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和主动意识的培养,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创新的动力和思维的起点。初中物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新课标要求出发,以学生主动构建认知体系为出发点,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物理素养。目前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巧用问题导学
初中物理教师在预习环节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能借助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主动预习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1]。以“声音的特性”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引导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预习,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即:利用多媒体播放敲鼓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后提出如下问题:鼓声从何而来?鼓面的振动及其幅度大小是怎样显示的?怎样让鼓声变得更大?影响鼓声强弱的因素有哪些?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借助预习解答问题、探索新知,进而获得教学结构和认知体系的完善。
二、优化教学方式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是源于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主要是对客观规律进行展现,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优化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实验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浮力”为例,学生普遍认为物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质量相关,为了让学生对浮力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教师应该设计相关实验,即:在讲桌上放置两杯水,在其中一杯水中加入适量的盐,然后在两个杯中分别放入一枚鸡蛋,这时会发现:加盐杯中的鸡蛋会漂浮起来,而纯水杯中的鸡蛋会下沉。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也会影响到物体浮力的大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更加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敢于质疑,产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知识获取的乐趣,进而使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三、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愈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物质知识的兴趣。通常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时,应该有机结合物理知识与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有效提问[2]。如讲述“物质的密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创设情境,适当串联新旧知识,并提出问题:如何正确辨别煤油和酒精?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导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轻松理解所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在现实生活中融入物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摩擦力”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行人于雪天步行摔倒的相关视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提出问题: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生活的世界若失去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呢?然后列举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如冬天为汽车加防滑链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摩擦力,丰富物理知识面,增强问题意识。
四、善于联系生活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善于将生活与物理相结合,让学生知晓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会发现、观察、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获得问题意识的发展[3]。以“声现象”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声音的呢?总结学生的不同答案,继续发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怎样的条件?如何区分美妙的声音和噪声?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自我问题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实际,巧用问题导学,优化教学方式,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联系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物理素养,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夏香.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29):37-37.
[2]李照轩.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8(17):200-200.
[3]王永霞.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8(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