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打开探索数学知识的大门,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如何学好数学对今后的能力养成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思维水平和分析能力上,这种能力将在日后体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也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因此,本文将从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中总结,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一年级;自主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教育已越来越收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不再满足于传授学习文化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我成长,自我蜕变的过程,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知识,并使之受益终身。那么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又需要学生养成什么样的能力呢?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现状与不足
1.小学生贪玩,缺乏学习自主性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进入小学校园,还沉浸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规范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比较不适应,学生贪玩的天性一时难以改变,缺少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
2.心理不成熟,畏难心理严重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很多事情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其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十分需要提高的。他们心理上不成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难题就容易退缩,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畏难心理严重。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偏向于对学生进行习题讲解的方法传授数学知识,这让他们感到枯燥,不喜欢数学,丧失对数学的数学兴趣。回到家中,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就失去主心骨,在畏难情绪作祟下,不会做数学题。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大多数学生缺少自我控制能力。而课外时间有限,需要补课的学生较多,教师的精力也有限,这就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而家长又是陪伴学生最多的人,所以需要家长们平时多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写字姿势。首先,教师要通过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今日所学内容,使家长掌握学生在学习的学习情况。其次,家长督促他们写作业,及时检查他们的作业,发现没学会的知识要及时给他们讲解,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是学习的基本保障。
2.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找到数学学习乐趣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不难学,学不好一定是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教师需要将小学数学加法和减法快速计算技巧方法分享,速算不仅能简计算过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又会提高计算效率。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则先计算。如:1+9=10,3+7=10,2+8=10,4+6=10,5+5=10。又如:12+88=100,35+65=100,21+79=100,44+56=100,55+45=100。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79叫21的“补数”,44也叫56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例题1.计算下列等式:(1)53+55+47 (2)23+39+61。解:(1)式=(53+47)+55=155(2)式=23+(39+61)=23+100=123
对于不能直接凑整的,可以把其中一个数进行拆分,再凑整。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图形。如,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魔方就是正方体。圆柱体。圆柱就像一根柱子。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球。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帮助学生发现周围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结语
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师,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培养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同时,多与家长联系,做到学生在学校好好上课,在家中好好复习,双管齐下,一起携手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及其自主创新能力撑起一片天。
参考文献
[1]付如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2018, 000(034):1-1.
[2]董仕超, 李建军.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未来英才, 2016, 000(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