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学生之主体,探教育之本真--以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邓昌柯
[导读]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为学生诟病诸多,被动式的、接受性的学习模式居于主导,“贝多分”成为所谓历史学习的“王道”。
        摘要:长期以来,历史课堂为学生诟病诸多,被动式的、接受性的学习模式居于主导,“贝多分”成为所谓历史学习的“王道”。渐渐地,历史学科的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功能都被严重弱化,学生的差异性的认知和思维潜能被忽视甚至抹杀。基于此,本文作者以一节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课为例,全面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于无形,在一个教学内容真实全面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润物细无生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搭建知识结构,培养时空观念
        任何历史都是发生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对历史的理解和了解,解释和评判都离不开历史的时空观念。
        本节课,笔者结合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主要复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建国后的归属四个阶段的历史知识。授课班级是实验班,程度较好,所以在教学中主要是以提问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并且以梳理为主,横向链接为辅,通过知识整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达到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
         二、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随后,笔者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60-70年代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的原因。
        在分析民资产生的原因时,笔者主要对比中外历史背景、内涵、内容等方面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第一,外国资本主义的的侵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独立发展。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限制和束缚,虽然发展缓慢,但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他可能会慢慢发展起来,经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能够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独立发展。第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因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大量的商品倾销),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第三,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商企业在华的发展,获取巨额利润,对我国近代企业兴起起到了刺激作用。第四,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洋务运动时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特别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大机器生产这种方式,并且兴办的一些军事、民用企业客观上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条件。总之,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他们没有连续性。中国的资本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欧风美雨的结果。
        笔者从“览“探”“寻”“悟”四个角度把教学内容按照背景、内涵、影响、价值的逻辑进行了再次重构,即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也符合高中学生从分析到综合,从表层到实质,从历史到现实的认知逻辑,很好地将历史教学中的三种逻辑融会贯通起来。
         三、时空倒流,体悟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这个阶段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时空倒流的问题: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位19世纪60、70年代的商人,如果要办厂,将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能换位去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根据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进行了归纳并深入分析到:有的同学说选择办厂的地点在上海、天津沿海地区。不错,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史原因,因为这些地区是较早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开放较早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早,所以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地方。主要代表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州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厂。


        课例的此部分包含两方面的设计,第一部分的的时空倒流问题的设计容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其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由此本课所讲的内容及内涵的思想和价值,学生也易于接受和认同。但是,为了学生的兴趣而设计的导入若不是正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的这一兴趣便不会持久而且可能会对老师的专业知识产生怀疑,还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在第二部分笔者设计了自己对学生的点拨和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这样的设计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直击正课内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此部分内容的设计贯彻了“历史解释”的精神。
         四、让历史课带有“故事性”,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时,笔者未直接把这个阶段给学生呈现出来。而是放了两个短剧的对话录音,请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然后进行判断是那个阶段。学生很快能判断出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两个阶段。这样就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更具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也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五、应用历史动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目前,中学历史课程知识的时代性特征依然不够强烈,特别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处理上,过多地强调政治意义,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需要和时代环境,致使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是学而无用的学科。在讲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归属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呈现了荣氏家族二、三代掌门人的图片。一是荣毅仁,著名企业家,原国家副主席,是荣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二是荣智健是第三代掌门人,2005年福克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一位。另外,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张裕葡萄酒,张裕葡萄酒厂成立于1892年,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他们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现在可以说是蜚声海内外。这些都说明了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任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献,目的是给学生一个直观感受,让大家感受到历史和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是有紧密联系的。是贴近我们生活的。
        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历程中几个阶段的复习,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总体上来看,他是一个曲折  艰辛的历程。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联系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综合学生的回答,笔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既然有曲折,就有阻碍因素。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行不通。二在双重压迫下,为了挽救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
        这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参考资料:
        1.2018.1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杨乔男 “时空观念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落实”
        2.2017.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冯长运“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原因”教学分析之参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