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陈泓硕
[导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将“以生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将“以生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围绕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作为举例依照,针对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应用从重要性、原则、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引言: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13-16岁之间,虽然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表现出一些成年人的行为举止,但是学生的思维仍处于较为幼稚的状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且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手段,在各个年级段、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落实为教师实施情境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侧重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所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走进历史,直观真切的去感悟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例如在《民族团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以一曲《爱我中华》作为情境,学生不自觉的会跟随音乐的节奏放声歌唱,一方面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一方面降低新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潜在陌生感,继而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教学法,强调教师为学生创设不同角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特定的知识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同化能力,继而使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得到提升。例如在《大一统的汉朝》中,当课堂教学进展到汉武帝如何实现大一统的环节中,教师此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政治、思想、经济等角度为学生展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微视频,而后以“汉武帝如何实现大一统?”作为教学问题,给予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在巩固以往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同化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应用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将历史人物、历史遗址引入到其中,并保证所引入的内容与教材重点内容相符。例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教师可以将时代相符的影视作品引入到情境教学中,即保证了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又保证了情境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主要是指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是否能够为学生带来启发,例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中,教师将香港回归的图片作为一个情境,并赋予图片教育意义,“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透过香港回归这一现象明确弱国无外交的本质。最后价值性原则主要指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模式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德育价值等。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1、应用语言创设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语言是最为常用的方式,教师可利用教学提问逐步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移情”与历史事件的发生,从而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例如在《工业化的起步》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教学问题“当时的人们能够自主制造桌椅板凳、能够自己生产粮食,那么现代的人类能够自主制造什么?”学生通过思考积极回应老师“飞机、汽车、……”而后教师又问“现代与过去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应教师“现代的制造技术高超……”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表现出我国以往的工业化程度较为落后”。此环节中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逐步明确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基础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时代性特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环节中应重视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工作,借助网络优秀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打破时间和空间距离,辅以教学引导,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例如在“商鞅变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旧贵族、诸侯、农民、地主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整合成一个微视频,并将其作为教学情境为学生播放出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商鞅变法对当代不同身份的人们所产生的影响。
        3、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的导入可以起到一个渲染情境、优化氛围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革命歌曲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如《松花江上》适用于“九一八”事件的讲述。通过与学生共同感悟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教材内容,深化对国民党不抵抗的认知,明确东北三省沦亡的本质原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具备较为理想的应用意义,而教师在实际的应用中应侧重于方式的多样化,如音乐、多媒体、语言等方式,此外要想保证情境创设的内在效果,教师还应区别于“拿来主义”,要在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符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万铁艳.浅析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开展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07):204.
        [2]何伟权.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10):3.
        [3]张新岩.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45-46.
        [4]吴霞.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