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为贯彻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结合体育教学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运用新型的教学理念将艺术、文化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将跳竹竿项目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是教育事业进步的产物,将传统懒散、无纪律、无内容的教学课堂转变为充满艺术文化气息以及娱乐竞争意识的新型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感。
关键词:跳竹竿;艺术化;教学设计
引言:本文将通过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以及具体内容两部分对于教学的理念、特色以及动作组合、音乐选择等内容进行相关的论述,希望能够给予有关的学校以及教育研究实施者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
1.设计理念
进行跳竹竿艺术化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时刻贯彻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发展健康第一的教学思路。在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进行跳竹竿艺术上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整体技能,在快乐学习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与练习,实现从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转变[1]。
2.主要教学特色
(1)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实现学生自我的不断提升。坚决杜绝传统模式的教师主导课堂,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的锻炼、提升与评价,构建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1]。注重发展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或练习,通过组内同学的互相帮助,互相督导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表演技术与能力。
(2)将民族体育融入传统体育教学中
将民族体育融入到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欢快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将传统的体育教学与生活乃至艺术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整体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在进行跳竹竿表演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整体特定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表演主题 的选取,通过不同的音乐、动作组合以及敲竿节奏等等元素进行巧妙的结合、设计展现不同的表现风格,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能力与技术,发展自身个性的机会。将艺术、知识、文化、技能以及思想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创造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2]。
二、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动作组合的设计
跳竹竿动作要领便是跟随音乐的节奏在竹竿间开展前后或是左右的连续性的动作,如若不能掌握要领必然会受到竹竿的牵绊[2]。在进行动作组合设计时,其脚上的具体动作的设计必须结合音乐以及敲竹竿的节奏进行相关编制,所有的动作都要建立在不能打破敲竹竿与跳跃动作和谐性的基础上进行,跟随时代潮流以及地域文化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例如可以添加丝带、丝巾、雨伞、具有民族风格的饰品以及不同的动物服饰等等造型设计,从表面上增强跳竹竿的整体艺术性。
在进行动作设计时可以采用普通四个八拍为以小节的编制节奏,结合音乐特性、节奏、歌词以及内涵进行设计,表演者脚下的跳跃节奏可以采用三种:1.一拍一动,即一个拍子跳跃一下2.两拍一动3.一拍两动,根据具体音乐采用或快或慢的跳跃节奏。同时注重不同跳跃形式的穿插例如:点地跳、点跳跳、吸腿、摆腿以及转体动作等等,丰富整体跳跃的动作形式。
在注重表演者脚下动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其手臂动作的设计,手臂动作作为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动作之一,其是整体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3]。手臂的动作设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手臂的过渡动作即不同的屈、伸方式;二是手臂动作的方向即人体的最基本六个方向为基础(即上下、前后、左右)作为延伸。避免出现手臂动作方向相撞的现象(前一个动作为横向,后一个动作就要避免出现横向)。手型的设计也很有必要,例如采用握拳,开掌以及花掌的不用手法配以击掌或击拳等手掌动作进行设计。手臂动作的设计必须要与音乐以及跳跃动作相配合。
2.音乐选择的设计
不同的音乐选择会带给观看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或激昂、或愉悦、或低沉、或悲伤的情感体验),音乐是跳竹竿项目表达主体最为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是跳竹竿相关跳跃动作、手臂动作,敲竿节奏设计的最基础元素。如今社会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为跳竹竿音乐的选择提供了极为广泛的类型,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根据其所具备的特性或是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不同的音乐选择(例如教学对象为幼儿或是小学学生就可以多选用整体比较轻快、明亮且富有童趣的音乐;如果教学对象为中学生或是大学生就要选择极具时代气息且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教学,通过不同音乐的选取,提高学生整体节奏感知与审美能力)[3]。
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选用不同难易程度的音乐进行教学,例如教学前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动作技能不够完备、熟练,这时教师就可以多选取纯音乐进行教学,使同学能够只根据音乐律动进行相关动作,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逐渐添加有演奏的音乐、或是表现能力较强的音乐,后期教学教师就可以选用难度较大的音乐搭配相关的技术进行不同主题的表达,使音乐节奏、歌词内涵、动作设计以及整体氛围达到高度融合。音乐的截取时常通常为2.5分钟最为合适,有能力的教学团队可以根据表演对象的特点适当的调整音乐的节奏快慢,达到快慢速度动作的不同穿插设计的高度融合[4]。套合式的音乐可以选取音乐中的不同片段进行整合、编制,注意想要表达的不同主题的适宜节奏与节拍,保证音乐的整体风格以及动作组合能够与主题达到吻合,体现音乐,运动高度融合的艺术感[4]。
三、结束语
跳竹竿艺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大胆的将民族体育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在创造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有关学校要积极的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不断的完善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金尧.跳竹竿艺术化校园阳光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J].中国学校体育,2017(02):38-40.
[2]徐金尧.跳竹竿项目开发创新二——跳竹竿艺术化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6(12):43-45.
[3]徐金尧.跳竹竿项目之基本技术动作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6(11):38-40.
[4]和永杰.竞技项目跳竹竿中的物理原理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3(1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