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学科,作为培养公民法治素养的主学科,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主学科,可见其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达到育人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近两年低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就如何做好小学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低段、有效教学、法治素养。
引言:《道德与法治》作为三门部编教材之一,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培育公民的法治素养,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前法律阶段,是启蒙阶段,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如何做好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尤为重要。笔者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参加培训学习的体会,现就如何做好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深入学习,理解学科性质。
欲教好一门课,首先要理解这门课的学科性质或课程性质,要教好《道德与法治》也不例外。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1】。德育课程必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主要特征。高德胜教授在解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论定位时说,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的,教材归根结底要符合教育逻辑,教材归根结底是“学材”,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2】。理解了课程性质,就是把握了该门课程的学科特性。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二、通读教材,明晰教材结构。
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四册,每年级两册,每学期一册。每册一个主题,每册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课。每课安排2—4个栏目,每课4个栏目的居多。一般每周一课,每课两课时完成。每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主要设计了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童歌谣栏、绘本故事栏等栏目,其中绘本故事栏的内容非常丰富,尤其适合低段学生阅读学习。二年级上册增加了“日记”栏,二年级下册增加了“记叙文”栏。每个栏目都有自己的作用和目标。同时,四册都采用了主持人设计,一至二年级主要有两位主持人,男女孩各一个。主持人就活动功能主要是引入、拓展、总结本课或本栏目的内容,主要有问题式、邀请式、留白式、说明式和总结式等形式,每种形式的作用各不相同,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区别和使用,发挥其作用。
三、吃透教材,领会教材设计。
教材结构和形式是为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除了弄明白教材形式上的结构之外,还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我认为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一”即突出一个主题,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教材的两条主线,即暗线和明线:“暗线”是学生生活或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问题,即道德成长;“明线”是:包括时间上的(如日常的、季节的、文化的等)、空间上的(如自然、家庭、社会、民族、世界等)、心理上的。“三”是三条轴线:即教材围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四”是教材设计安排了四方面的主题: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1】。“一二三四”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教材的这些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是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的课程目标进行的。其目标是:“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也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教材呈现该学科目标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儿童叙事语言、插图、对话、儿歌、正文与副本等。教材内容的风格呈情境化、活动化、故事化,趣味性、可读性很强,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学习。吃透教材,把握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有针对性的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四、用活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素养,“小学低年级开展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4】。低段《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生活的逻辑为基础,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进行教材建构的。因此:
第一,从教材设计出发,倡导活动化教学。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变了,但是德育课程的性质没有改变,“活动性课程”特征更强化了。这个强化,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栏目名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课一般设计2—4个栏目组成,栏目的名称就是该部分的“题眼”,直接点明了栏目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编写的活动性特征,在大多数栏目名称中就已经显现出来。
如:一年级上册中“遇到了一个新朋友”栏目“校园探秘”栏目、“玩个课间小游戏”栏目等,一年级下册的“和风儿一起玩”、“我们一起来设计”、“大家一起来动手”等栏目,二年级上册的“说说我们的周末”“全班来跳集体舞”、“大家一起来动手”等,二年级下册中的“我们一起来挑战”、“展示我们的环保搭档”、“我们一起来创造”等,这些活动还可以分为展示活动、观察与调查活动和实践活动等,种类有别,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教学要求也有差别,这都是教师在教学应当充分把握和注意的。有些课文中栏目名称的活动性特征虽不明显,但内容设计无不是活动性导向的。再如:二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班”这课,第一个栏目名称是“班级生活快乐多”,课文先呈现的是班级生活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的快乐情况,然后通过小主持人“我也来说说我们的班级生活......”这样的引导语,将教学向活动化过程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学习是一种体验性学习,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体验的广度、深度与强度。创设自主参与的活动内容、形式,是加强体验的有效途径。这种活动化的教材设计,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改革,更是对德育教学的改进。
第二,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目标是:“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的编写,认真落实《大纲》要求,充分体现了“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的显著特征,每一课都渗透规则教育的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安排爱护书包文具的“新生规则”,“拉拉手,交朋友”涉及到同伴相处的规则,“我认识您了”一课交待与老师交往的规则,“上学路上”一课呈现了基本的交通安全规则。这些规则内容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也是一课教学的重点目标。在小学低段,注重规则教育即前法律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途径。《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对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规则是刚性的外在约束。将这些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成柔性的内在自觉,教材做了恰如其分的处理,将这些规则教育的内容隐含在孩子们生活性话题之中,不着痕迹地呈现,教师教学时要挖掘这些隐含的规则,引导学生从生活性话题中体会规则的存在,逐步树立规则意识,渐渐产生法治意识。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爱新书,爱书包”栏目,教材设计了小组讨论的课堂情境,其中一个孩子整理书包时提出了“弹弓也能带吗”的问题,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规则问题,但实际教学中不应是简单回答“能”或“不能”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孩子比较小学生活不同于幼儿园生活,理解明白小学生活应以学习为主,幼儿园生活以游戏为主。接着老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既然弹弓等玩具不能带到学校,那书包里应当装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在不断帮助孩子认识小学生活的特征,回归到一年级上册“适应新生活”这个核心主题。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学习整理书包里装的书本、文具和水杯等学习、生活必需品,“新生活自理”的教育也暗含其中。这种教材设计和教学处理,将规则教育内容在生活情境中体现,不生硬,不突兀,不留痕,贴切自然。因此,生活的真实性、丰富性也给教师提供了延展性空间,让规则教育入脑、入心,孩子们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受到规则教育,也规范了孩子们的行为。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或让学生死背法律、规则条文,效果要好多了。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改革即德育生活化的体现和作用。
五、拓展课外,延伸“非场因素”。
以“在场因素”作为教学出发点,但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延伸“非在场因素”。所谓“在场因素”是指儿童的自身经验、体验及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因素,而“非在场因素”则是与儿童自身生活经验无关的知识体系或理论内容。从“在场因素”出发的教学中,因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师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话的展开就有了一个起点和基础。当然,从“在场因素”出发组织教学,并不能排斥对“非在场因素”的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的眼界需要开阔,生活经验需要拓展,他们需要从自身经验和体验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因为德育课程也不可能完全限于儿童的个体经验和体验,也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更要反映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文明成果;同时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生成,抓住生成,因势利导,更好地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
六、巧用技术,提高德育效果。
由于低段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对有图像有声音的画面更感兴趣,教师根据低段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如以PPT、图片、音视频等展示教学内容和流程,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就能提高教学效果,促成有效课堂的达成,从而更好地达到德育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深入学习,读通学透《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把握低段教材整体,明确每学期教材的核心主题、各单元主题及每单元四课间的逻辑联系,清楚每课各栏目的内容、作用、层次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弄清学生的整体情况和每个学生的学科基础,牢牢抓住学生生活经验,以活动贯穿教学流程,深度备课,感情投入,才能教好这门课,才能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体味、领悟生活经验中的规则,知晓法律,才能逐步树立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高德胜,《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论定位。
【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2017年12月第一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4】《青少年发展教育大纲》教政法【2016】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