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运用适当的批评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本文从学生的日常错误入手,如何在教育中讲究批评的艺术性,浅谈一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肤浅的做法,以至更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关键词 批评的适度性 批评的时间性 批评的接受性 批评的实效性
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不运用两种教育的武器:一种是表扬;一种是批评。多一次表扬倒还可以,但多一次批评则会相反。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如何运用批评方法,应该做到慎之又慎。
在教育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通常需要运用批评这一武器,使其得到改正。那么,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对学生过分指责,也不是挖苦讽刺,更不是拍桌打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①由此可见,教师的批评方式如果粗鲁,不但不能使学生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良好感情。可见,批评不仅是一门武器,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的方法。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使之悔悟,使之自新,使之“去人之短”。那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中怎样运用批评这一武器,讲求批评的艺术呢?
一、用微笑来暗示
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方法,常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的细微违纪行为或偶尔的过错行为。譬如,学生上课迟到一、二分钟,或上倮时思想开小差,这时,教师对其微微一笑,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下次永不重犯。
二、用表扬来反衬
表扬除了可以“促假成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来反衬出少数学生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促使少数学生转入“正轨”,赶超先进。如,在教育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昏昏欲睡,听课不专心,本应批评,但我并不这样做,而是讲道:“今天,一、二、三组的同学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第四大部分同学听课也比较认真,这很好。虽然是第四节课,但绝大部分同学能集中精神听课,认真学习,值得表扬。”教师的话,犹如兴奋剂,大多数学生受到了鼓舞,那几位睡意朦胧的学生听后也为之一振,打起精神来。
在一次期中考试中,我发现班中有一位平时不是很用功的学生居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从结果中,我便知道他的成绩含有一定的水份,但是人并不是直接批评他,而是考虑分析这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学习上爱耍点小聪明、不踏实。针对这种情况,我便装作“糊涂”,没有捅破他的“窗户纸”,并公开表扬他的“进步”,并向他提出希望,不要骄傲和自满,争取好成绩。
三、用商讨来提醒
当学生出现不良表现时,教师就不应单纯地训斥,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心平气和地与他们商讨使其认识错误,这比以势“压人”更能为人所接受。譬如,教师在讲解习题时,有两位学生在窃窃私语地说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要紧的话,这样,当然是违反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的正常学习。这时,教师并未高声训斥,严厉批评。
而是近其旁,问其道:“你在谈论什么呀?我的讲解有什么差错吗?”两位同学听后为自己没能认真听课而深感惭愧,只好低下了头。
四、用沉默来责备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若微露不悦,且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抑,领悟到教师内心的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如果教师突然中断讲课,沉默一会儿,学生自会警觉起来,思想马上集中到听课上来。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得于课堂教学。
五、用严词来说服
如果学生严重违反课堂纪律,又并非初犯,教师就必须对其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决不能姑息迁就。但是必须注意,采用这种方式时,批评的内容一定要准确集中,切忌目标不明:批评的语言一定要清楚明了,切忌含糊其辞;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端正,切忌威胁鄙夷。总之,不能使受批评的学生误以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能伤害其自尊和人格,要让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六、用故事来感化
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不良倾向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生动故事,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可怕的后果,感化其被扭曲的心灵。如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奋斗史,使那些犯了错误而厌世寻短的学生热爱生活,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讲述“浪子回头”的事迹,使那些犯了错误而破罐破甩的学生勒马回头。改过自新……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个人,教师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学生,则胜过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无数次的批评。
七、用幽默来感召
幽默的语方既能活跃气氛,又发人深省。教师的批评如果也运用上幽默的话语,这样的效果则会胜过那干枯的说教。如我在教学关于李白赞美长江的诗句时,学生一下子兴致勃勃,普遍要求老师朗诵其诗。这时,我发现一学生在看课外书,因此顺理成章,幽默地说:“上课不便吟诗句,恐惊星斗堕江河。”这一变用,使那学生马上收好了课外书,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我又若无其事地开始了自己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朗诵,课堂上洋溢着活泼的气氛。那位同学在教师的感召下又沉浸到了教师的生动讲授之中。
总之,教师授课时,无论采用哪一促批评方式,都要适时适度,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实施批评的时间短暂性,又要注意学生是否有无心理准备的可接受性,还要讲究批评的实效性。唯有花时少,可接受性强,方法得当的批评,方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正如魏源所说:“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学记》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是“禁于未发”。要在不良行为未发生之前,引导学生向“善”的方面发展。如果“发然后禁”,便难免有阻力。这会抵消教育的效果,即“扦格而不胜”。因此,教师的善教,还不是在于善于批评,而在于“禁于未发”,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正如《礼记·学记》所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谓豫。” ②
【参考文献】①、《给教师的建议》(上、下),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②、《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