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需要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为网络联校方面的教学互动活动设计,随着互联网运用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往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以及地域限制已经不复存在,网络联校能够让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共享,能以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去带动较为薄弱的学校,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性让弥补薄弱学校的教学短板,同时这种新颖的模式会让学生更感兴趣,但同时,网络联校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下文就将从网络联校的优点、问题、和互动活动设计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网络联校教学;教学互动活动设计
引言:
网络联校能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优秀学校的教学资源来带动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优带劣”,但也不排除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同样优秀的学校之间开展网络联校来“取长补短”,网络联校能消除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网络联校的内涵和优点[1]
网络联校教学,即以信息化媒介为载体,传输音视频教学信号,以此来进行教学,消除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加大学校之间的资源交流,某一学校与其他一所或多所学校建立“1+N”的联系,运用多媒体器材连接,学生虽然坐在本学校班级中,却能得到其他学校更为优秀的教育,其中最具有鲜明特点的,无疑是城市学校带动偏远农村或山区学校,以实现“以优带劣”的教学理念,让山区的学生同样受到最优等的教育,随着互联网深入落实到教育的各个方面,网络联校的形式越来越完善,运用网络联校的学校越来越多,可以说已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联校的优点在于以下三方面:1.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共享率,教学能力较差的学校通过实时、实地学习优秀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农村学校与教师的教学素养;2.以优带劣,让农村学生得以接受更优秀的教学,切实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水平;3.虽然能选入网络联校教师团队的教师都是名师,但因为教学对象不同,可接受教学的程度不同,教学的难度还是相当高的,经过网络联校教学的磨练和犀利,就算是名师,在教学能力上也会有较大的进步。
一、网络联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有待提升
网络联校的运用,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受到农村学生的欢迎,但学习有效性还是一个需要重点讨论的大课题,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状态始终存在不足之处,在前期新颖劲头过后,学习的效率会极大降低。
其实网络联校教学可以和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网课结合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力和探索力较差,教师与学生又隔了一块屏幕,如果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不够的话,很难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二)城乡差距导致网络波动
这一点属于硬件原因,网络和设备质量可能会引发“教学灾难”,哪怕只是很短时间的网络波动,都可能打断学生与教师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教学氛围或默契,学生有一点没有听懂,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程,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但这一点也是最好解决的问题,相信硬件方面的困难只会是暂时的,也是会被第一时间解决的。
三、教学互动活动设计的研究
(一)开展联合备课,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负责学生学习
在备课阶段,应该开展联合备课才行,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农村学生,当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学,因此,在联合备课中,农村教师还应占据主要地位,小学阶段语文备课相对简单,合适的课程导入和延伸引导是关键,这需要两位或多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制作最适合的课件。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多设置问题,加强交流[2]
交流与沟通是良好教学的前提,网络联校就更需要教学互动与沟通,但要注意的是,农村学生不善于主动询问,还需要教师多设置问题才行,如果等待学生提问,只怕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在设置问题和提问环节时,语气要轻松,尽可能多的消减任务性质,教师询问“这个字怎么读”和“这个字老师好像读错了,有谁知道正确读法吗”,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当教师的叙述轻松且有趣,用教学本质来吸引学生,无疑更能提升学生兴趣。另外,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了解学生的喜好,学习喜欢足球、动漫、乒乓、游泳、爬树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切入点。
(三)严抓情感代入力度
网络联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毕竟隔了一块屏幕,而且屏幕内的教师相对陌生,这会让学生无法全身心情感投入,甚至产生一定抵触心理,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师能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隔了一块屏幕,情感的代入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强情感的代入,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来活跃气氛,甚至不惜扮演丑角,多使用拟声词,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投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联校教学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以城市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带动农村学校的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网络联校教师结合上述建议,以改善课堂气氛为第一要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学生才能彻底融入网络联校教学,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婷婷.学堂在线网络课程的互动行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09):101-105.
[2]张贵付.网络联校 精准扶贫[J].中国农村教育,2019,296(10):13-15.
注:本文为湖南省电化教育馆2016年“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NETR1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