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单元起始课,实现单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各种各样的岩石》例谈起始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 刘燕
[导读] 单元起始课承载着开启一单元的重任,起始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探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突出生本理念。
        [摘  要]:单元起始课承载着开启一单元的重任,起始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注重探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突出生本理念。并做到四观:整体观、课程观、学生观、后续观。
[关键词]:单元起始课,生本,可持续,有效教学
起始课作为单元的开篇,承载着一单元的教学重任,或指向单元的核心概念,或渗透着重要的探究思想与方法。纵观教材内容,一般知识点教少,探究活动较简单,往往得不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以《各种各样的岩石》为例,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一课,作为起始课,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岩石的收集和研究兴趣,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描述岩石特点的同时,通过自选标准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及多样性。
        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结构看,研究岩石的本质特征是整个单元的学习主线,但是本单元起始课只安排了观察描述岩石、给岩石分类这两个活动引领学生初步认识岩石,产生对岩石的探究欲望。放眼单元教学的宏观架构及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来说,仅仅停留在简单地观察、描述、分类,显然定位过低。
如何上好起始课?如何让起始课成为单元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起点?笔者尝试从常规教学设计与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再设计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思考。
一、教材编排下的常规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分析:
1.描述深度有限,教学目标不明:本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多角度观察,描述一块岩石,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多样,从而激发对岩石的研究兴趣,看设计,这一点明显不足。安排学生讨论观察方法,笔者认为多余,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就算不讨论也会主动使用各种观察方法。本课重点是挖掘描述岩石的角度。
2.思维禁锢局限,教学过程不清:本节课的第二个活动是给岩石分类,如果这个活动是为了得到分类的结果那就是教教材。因为仅仅从颜色,形状等感官角度给岩石分类是无效,不科学的。例如按颜色深浅给岩石分成两类,其实颜色的深浅是一个不定的范畴,分成两类更是不科学的,难道一个颜色就不能是一类吗?
3.设计固守陈汤,教学效果低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没有从生本兴趣考虑,不管是介绍自己的岩石,还是给岩石分类,都没考虑这些活动是不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开展的,如果不是,那这些活动的有效性又会如何?
以上问题是对起始课缺乏整体思考,既淡化学生认知水平,又藐视学生学习情感。笔者认为起始课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内在研究岩石的兴趣,其次要和后面的教学产生可持续衔接。
二、生本视域下的教学再设计

教学效果分析:
一、基于“生本”:突出有效推进
1.课前准备:有效的准备应该有要求
  学生准备:对学生所带岩石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精简,不用多,就一块,但必须是自己精心挑选的。有要求,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寻找岩石,而这个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时的需要,因为课堂上需要学生介绍自己所带的岩石。
  教师准备:平时教学,很多老师会拿标本盒里的岩石供学生观察和描述。其实标本盒里的岩石虽然很具代表性,但是不够奇特,没吸引力,且标本盒里的岩石按照单元教学安排,应是后一节课学习所用。

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很多奇石图片,还有玛瑙,白金矿石,浮石等比较珍贵,罕见的岩石实物,迅速吸引学生眼球同时,又激发了对岩石的探究兴趣。
2.教学载体:有效的学具可以多次使用
学生课前准备的岩石体现一石多用,这块岩石不仅要用于介绍环节,还要用于交流环节,继而用于和浮石的对比环节,最后还要用于找朋友的分类活动中,一块岩石为推进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教学手段:有效的方法应该适时而发
  讨论与观察是科学课惯用的教学手段,渗透使用这两种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先让学生观察,描述自己的岩石,暴露对岩石的已有经验,然后利用老师准备的5号岩石(浮石)来进一步巩固和丰富学生对岩石的观察角度和描述。同时,浮石的观察对学生来说不是重复之前的观察,而是在与自己所带岩石的对比上继续拓展观察的方法和角度。对于岩石的分类,本节课采用弱化,但不是删减,而是变相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找朋友形式让学生发现岩石是多样的。
二、把握方法:放眼持续发展
1.观察方法的可持续性利用
本节课对岩石的观察和描述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而正确的观察和描述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本课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全方位观察和描述岩石。如,学生从岩石的表面发现岩石有很多颗粒组成,但对于颗粒的大小,颜色则不做追问,这样的定位即是从单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 
2.教学载体的可持续性使用
本节课结尾的岩石盒及岩石与矿物收集盒的出示及作用讲解看似是本节课的总结但其实是在延伸本节课的教学,为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往教学,课一结束岩石就扔了,有了岩石盒,不但可以收集岩石,还能通过后续的学习持续补充有关这块岩石的信息。即把后续的学习所得运用到研究这块岩石当中,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3.探究兴趣的可持续性保持
  一单元的学习需要学生可持续的研究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前准备(找一块最有特色的岩石),老师的宝石激趣,浮石的出现,到给岩石找朋友,这些都是在一步步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研究岩石的兴趣。“想不想知道你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想不想知道你的岩石有哪些成分组成的?”……持续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欲望。
三、重构“四观”:重在布局提升
从《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的教学分析来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尊崇“以生为本”的理念,现如今小学科学教学一直提倡以生为本,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即被动式学习。本节课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研究岩石和矿物,岩石和矿物对学生来说既没有美感体验,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更没有有的放矢的活动空间,所以教师如果没能从学生内在情感和需求出发,很难使学生对岩石感兴趣,更难使整个单元的学习有效持续地展开。因此作为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我们应该做到四观:
1 整体观:站在单元教学目标的高度,确定单元起始课的教学目标。
2 课程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准确解读教材,科学设计。
3 学生观:站在儿童认知的角度,巧妙利用探究活动之间的结构和联系进行梯度式教学的预设。同时要从心理学角度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后续观:教师不仅要优化起始课的教学过程,让起始课积累的后续学习经验更有价值,为迁移学习情景,同化后续知识服务,而且要注重后续研究的教学设计,达到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谢小立:《小学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上好单元起始课》;教学经纬.科学;2011.7
    2.最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